餘尋光殺青了,随時可以走,方正蓉卻不行。她作為女主角,在拍完後續結局的劇情後,還得跟着劇組去閩州拍鄧府的戲。
昨天,她拍完了華雅君得知陳敏笙死訊的哭戲。
那場哭戲哭得她也缺氧了,大半夜的時候心裡還抖着。
在華雅君經曆了人生如此大的坎坷之後,方正蓉作為飾演她的演員,有些拿不準後面六集戲份表演的方向。
别看方正蓉前面的話說得利索,其實她自己知道,她在表演方面的天賦真不如餘尋光。她尋思着,把心裡的問題拿出來跟餘尋光讨論讨論。
國人都是喜歡在飯桌上談事情的。
“我之前設計了三種方向,但演到現在我覺得都不合适了。”
餘尋光把握分寸,不輕易提建議,“曾導有什麼說法?”
“曾導說我應該重新考慮。”
“那你現在有新想法了嗎?”
方正蓉仔細說着:“我還記得我們那天和朱孟老師的談話,華雅君不單單隻是一位母親、一位妻子那麼簡單。關于她的符号特色,我分兩條線理解。一條是明線。”
“在家庭關系中,母親和父親一樣擔任家庭支柱的角色。當其中一根支柱倒下——比如華雅君失去鄧希康、失去陳敏笙之後,前者會因為失望而感到解脫,後者會因為愛慕崩潰。”
“但這種情緒是短暫的,她不會一蹶不振,她也不會表現出什麼恨意滔天。在來滬市的路上,一個個死去的同胞早就讓她認識到了國仇家恨,這方面她已經是成長過的了。”
餘尋光想着自己見到的華雅君,“華雅君在戰後已經飛速成長為了一位戰鬥經驗豐富,且有信仰和夢想的戰士。”
方正蓉當然也這樣認為,“是的。”
餘尋光思索着,“我想,你理解的另一條暗線,是抗争和戰鬥。”
方正蓉的眼睛裡失去了光,又有光,“是的。”
“她是在為了什麼而不懈奮鬥?”
“為了救國,救民。因為她失去了丈夫,所以她不願意其他人也失去丈夫。因為她有一個孩子,所以她想要所有的孩子都更好、更自由的活着。為了廣闊美好的未來,她願意去戰鬥。為活着的人戰鬥,為死去的人戰鬥。”
“所以角色反而更加需要展現出一種向上的生命力。”
“說得對。”
方正蓉逐漸感受到自己的思路變得開闊起來。
兩個經紀人也都隻是在旁邊聽着,并沒有插話。
想了半天,她又歎氣,“道理我都懂,我主要是抓不住那份情緒。”
餘尋光喝了口清湯,“沒問曾導和朱老師嗎?”
“他們說我是女主角,有些東西需要我自己想出來。”
别人教的到底不夠深刻。
方正蓉吃了一口碗裡已經放冷的菜,味同嚼蠟,“小餘,陳敏笙在裴臨風陣亡前後的那幾場戲,我看你過渡得很好,你當時是怎麼把握情緒的?”
餘尋光并未藏私,“我當時是試着往革命精神上去聯想。”
方正蓉挑了挑眉,示意他繼續。
“這是我從陳敏笙的情緒裡品味出來的。”餘尋光認為這是不錯的思路,可以分享給朋友,“我們身在有産階級,但我們的目标是無産階級。《風雅頌》劇本進行到最後,就是無産階級主義革命的勝利。”
“我之前問過朱孟老師攥寫《風雅頌》的目的,他說他沒辦法寫盡一個時代,所以他隻能通過個體去反映時代。[華雅君]不僅是劇的女主角,她還是一個符号。她代表着封建,資本、軍閥、到最後走上共産主義。她的這條路是曆史注定的,也是那個時代的人付出千千萬萬生命才證實的救國存亡之道。”
“我後來決定反推,我們的人物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利用到這種革命精神,[陳敏笙]的人物内核究竟是什麼。”
“我一開始想,陳敏笙在經曆那麼多之後會很受打擊,會崩潰,因為人之常情嘛。可後來再一琢磨,他難道是經受不住挫折的人嗎?這樣受不住困難的人是如何能獨自在國外六年,以優秀畢業生完成學業的?陳敏笙16歲出國學醫,為的難道不是救國救民嗎?”
方正蓉有感而發,“在劇裡,陳敏笙的角色的定位确實更多的體現在[女主丈夫]這一符号上,他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女主服務,導緻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不過我們演員在揣摩角色、理解角色的時候,本來就有理清角色行為邏輯線的義務。”
餘尋光點頭,“理清楚全部思路後,我就把陳敏笙往理智的方向去演。我認為他是一個醫生,他應該有那份擔當和冷靜。”
方正蓉也想起來,“怪不得在陳敏笙撤離前,和華雅君最後一個晚上的相處戲,你演的和以前的感覺一樣。”
餘尋光解釋:“因為我覺得他當時對家庭和未來是懷抱着希望的,這與他當時和雅君結婚時的心情并沒有區别。”
他又剖析自己的心理,“我一度很為陳敏笙的犧牲難過,可是後來我明白了,陳敏笙為了維護革命的利益而死,是死得其所的。這世上,沒有誰不能死,關鍵是要死得有價值。大家剛拿到劇本的時候,會說陳敏笙作為一個前期給劇情增添亮點的顔色,後期他的死亡是為了增強劇情的悲劇性。可當你代入時代,代入他的角度……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升華?他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堅持和夢想?他又為什麼不能為理想而死?”
就像為了人民而犧牲的陳光,一開始經驗缺少的餘尋光從戲劇層面去理解他的犧牲的行為是那樣的無知與淺薄。作為一名消防戰士,作為一位人民的兒子,陳光明明也該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這是積累到經驗的餘尋光事後的反思,是他值得引以為戒的教訓。
挖掘角色的底色,豐富角色的構成,是演員需要一直精進的能力。
方正蓉的目光有些迷茫,“沒有誰不能死,關鍵是要死得有價值……這句話很耳熟。”
“出自主席的那篇演講稿,《為人民服務》。”
“是了。我讀書的時候,還有這篇課文呢。”
大概是太久了,具體内容記不太清了,方正蓉拿出手機直接打開搜索引擎。
她第一遍先是粗略的看,到第二遍時,她忍不住讀了出來,“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她越讀,越激情澎湃。
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
她想哭,但那絕不是悲傷,而是希望。
“你說,我們所飾演的人物,是不是真實存在的?”
餘尋光想着小院裡的華雅君,恍惚了一下才點頭,“當然。”
“我總以為我不夠了解她。”
“你愛她,你怎麼會不了解她?”
方正蓉無比愛着華雅君。
這是她用心血塑造出的人物,她怎麼會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