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扶蘇自殺的太快痛快,所以有關他死亡這一段後來還産生了不少的争議。】
【不贊同,認為他擔不起責任的人就認為他太傻,明知道那道诏書有問題,即使後來有蒙恬的勸阻,他還是毅然決然的拔劍自殺,這樣的人也配當君王?大秦交到他手上他也掌管不好,死了也不可惜。】
【還有一些再激進一些的就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兵造反殺回鹹陽。】
【怎麼說呢,這些說法多少是有點事後諸葛亮了,扶蘇和蒙恬接到賜死诏書的時候,還不知道秦始皇已經去世了,秦始皇積威甚重,威望極高,這種情況下,扶蘇還真不一定有膽子敢違背他的意思。】
—
漢朝。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石德指着天幕說:“殿下您看,前車之鑒就在這裡,您要早做決斷,陛下最近身體很差又一直住在甘泉宮,可是您和皇後派去的人都見不到他,陛下是否還在誰也不知道,萬一也是像始皇帝那樣呢?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先下手為強,先把江充那一群人抓起來把事情調查清楚再說,要是晚了就完了。”
劉據被說的下定了決心,決定按照石德說的去做。
他絕對不能再步扶蘇的後塵了!
&
【至于造反那就更無從說起了,首先還是敢不敢的問題,很顯然,這兩人是沒有造反的膽子的,就算有,他們又怎麼能保證起兵了就一定會得到想要的呢?】
【造反哪哪都是問題,糧草的供應,蒙恬手下的30萬士兵願不願意都跟着他們起兵也是個未知數,而且秦朝當時也不止這三十萬大軍,綜合下來可以說他們的造反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勝算。】
【所以造反的那些說辭說說就算了。】
**
蒙恬蒙毅兄弟點頭,誰敢造陛下的反啊?
九族不想要了嗎?
&
【那麼在這事中扶蘇有沒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呢?】
【也有。】
【秦始皇賜死的诏書漏洞百出,且來的太突然太莫名其妙,以他對子女還有大臣們的态度來說,他還真不會下這樣的旨意。】
【秦始皇在後世有“暴君”的稱謂,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以為他是那種刻薄寡恩,過河拆橋,不近人情的帝王,然而事實上他卻是曆史上少有的對子女和大臣都不錯的帝王。】
**
王贲很贊同,他們的陛下對他們這些人再是好不過了。
陛下又怎麼會殺害他們呢?
扶蘇的臉漲的通紅通紅,一股羞愧席卷了他,他問自己,他真的相信阿父會是那樣不分青紅皂白就賜死兒子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
阿父不是那樣的人。
那麼為什麼,将來的自己卻相信了呢?
&
【秦始皇不殺功臣,對子女上也非常疼愛關心,會關心子女過的好不好,給他們賜衣食。扶蘇又是長子,古代長子有多重要不言而喻,這種情況下,秦始皇對扶蘇的關心隻會多不會少。】
***
這一點公子高可以作證,阿父真的非常疼愛他們。
他上一次進宮,阿父還關心他穿的暖不暖,吃的好不好,完了還賜東西給他,知道他喜歡馬,又賜了不少的好馬下來。
并且阿父也不是就對他一個人這樣,他對所有的子女都關心,差别隻是在于程度問題,想到這,他恨鐵不成鋼的轉頭對扶蘇說:“大兄你真是糊塗啊!居然輕信胡亥那樣的謊言。”
扶蘇慚愧的低下頭,“你說的是,是大兄輕率了。”
公子高見他這樣又說不下去了,這位大兄對他們也不錯,為人也讓人敬重,今天要不是太過氣憤他也根本不會指責他,當然也沒膽。
現在他認錯了,他就說不下去了,“大兄寬宥我一二。”
扶蘇擺手,弟弟又沒說錯,哪裡要他寬宥呢?
&
【扶蘇也不是沒頂撞過秦始皇,秦始皇有對他做什麼了嗎?最嚴重的一次也隻是将他貶出京,讓他去邊塞監軍,而不是直接剝奪他的身份,廢黜他,将他流放到邊遠地區,自生自滅。】
【說明他對扶蘇是沒有不滿到那個程度的。】
【并且,在扶蘇監軍的兩年裡都沒對他做什麼,怎麼就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要賜死他?連個鋪墊都沒有,這完全說不通。扶蘇要是對老父親稍微有點了解都不會相信他會下這樣的旨意,沒看人家蒙恬就不信嗎?】
**
始皇帝的視線落到扶蘇身上,扶蘇本就愧疚的心這會兒更加愧疚了。
他跪了下去,“阿父,我錯了……”
他真的錯了。
&
【蒙恬對這道旨意的态度是:[……,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複請,複請而後死,未暮也。]】
【這才是正确的處理方式,雖然說當時秦始皇已經死了,矯诏三人組又掌握了玉玺等印信,可以發号施令,但蒙恬扶蘇手裡有三十萬大軍,手裡也不是沒有倚仗,他們要是質疑,這事就得往後拖,那或許秦始皇的死訊就沒那麼好瞞了。】
【到時候情況會如何還不一定。】
【結果扶蘇卻是連複請的心思都沒有,直接拔劍自殺。】
—
春秋。
勃鞮見重耳遲遲不肯自殺,很是惱怒,“公子是想要違背大王的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