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我給秦皇漢武劇透曆史 > 第15章 兩位同病相憐的老父親。

第15章 兩位同病相憐的老父親。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就在扶蘇琢磨郡縣制時,那邊天幕已經往下說了。

【除了制度上的改革,在用人方面楊堅也進行了改革,他廢除了曹魏一直以來沿用的九品中正制,改為選拔。他規定每州每年要推薦有才學的貢士三人,選人的标準是“文章華美”,把德和才結合起來,通過考試的途徑來選拔人才擔任官吏,稱為貢舉。到楊廣時又加了進士科,形成秀才、明經、進士三科并列的常貢。】

【科舉制的創立打破了魏晉以來選官隻看出身的弊端。在魏晉隻要你會投胎,有個好爹,不管你資質如何你都可以進入官場當官,哪怕你蠢笨如豬,哪怕你平庸不堪,你都不用擔心。而那些真正有才華卻沒個好出身的人卻連入場券都拿不到,誰讓你不會投胎呢?這種情況下,可以說科舉制的創立是給了一般庶族地主、或者有才華的人而沒有一個好出身的人一個機會。】

東晉時期。

有出身貧寒的學子看到這一幕先是怔住,接着濃濃的羨慕就湧了上來,再然後他就哭了起來。

他記性好,過目不忘,背書極快,大父見他有讀書的天賦就舉全家之力供他讀書。他家本就不富裕,供了他讀書後家裡更是捉襟見肘,大家都是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這種情況下他更不敢懈怠,他早也讀,晚也讀,好不容易學成,恰好朝廷這時也派了中正下來選拔。

他的道德、才能都是優秀,除了出身。

中正不看他道德,才能,隻看出身,見他出身貧寒就把他的名字劃掉了,選了另外一個出身比較好的人,可那人不學無術,道德敗壞,就因為出身好就被中正選中了。

他不服氣去找中正,中正卻斜着眼傲慢的回道,誰讓他不會投胎呢?出身在這樣貧寒的家庭中就不要奢想那麼多了。

他想想這十來年的苦讀,想想家裡人的節省,對家人的愧疚和無盡的絕望席卷了他,他放聲大哭出來,他想去後世,想去那些不憑出身選人的朝代,為什麼他要生在這個隻看出身的時代呢?

&

【不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也還是有一定的弊端,參加考試的有品級限定,其次沒有糊名和謄錄,沒有糊名和謄錄這考生的信息不就是透明的嗎?一眼就看的出來。】

【然後想象下要是某某大人家的孩子參加考試,主考官一看他名字,哎呀,這不是那誰家的孩子嗎?嗯,卷子好像寫的沒那麼好,但是又不好把他刷下來,大家都同朝為官,這樣多不給對方面子,那還是給個名次吧,不然要是将來自己有求于人怎麼辦?于是這種情況下,權貴的孩子家就中舉了,唐玄宗天寶二年的狀元最能說明這情況,甚至性質還更惡劣一些。】

唐。

天寶二載(公元744年)。

苗晉卿和宋遙聽到這都吓的不行,他們想跳起來捂住天幕,想求天幕不要再說了,不能再說了啊,再說下去他們要完了。

可惜天幕沒聽到他們的心聲,依舊不為所動的往下說——

【天寶二年,禦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奭參加科舉考試,這貨呢不學無術,參加科舉時也非常嚣張的交了白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的人卻被點為了狀元,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個好爹呀,他爹當時正受玄宗寵信,負責主考的苗晉卿和宋遙為了讨好他爹就昧着良心點張奭點為狀元。】

【張奭肚子裡有沒有貨大家還是知道的,所以他被點為狀元後學子們就很不忿,“群議沸騰”是當時的情景,隻是沒辦法,傳不到玄宗耳裡。那後來這事又怎麼爆出來的呢?是一個叫蘇孝蘊的人,他曾經做過薊縣縣令,認識安祿山,他對張奭被點為狀元也很憤慨,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安祿山,安祿山後來一次進宮面聖時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唐玄宗。唐玄宗聽的很生氣,不過也沒當場就發作,而是把當時中舉的64人全叫來再進行一次複試。】

【考試這種事,你肚子裡有貨就是有貨,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張奭不學無術,你讓他這回寫出東西來不是搞笑嗎?他再次交了白卷。玄宗很生氣。然而更為諷刺的是,中舉的64個中也隻有那麼一兩成合格,其他的都是濫竽充數,因為有個好爹就被選上了。這事更有意思的還不在這裡,而是——發生在長安城的事玄宗不知道,還得邊将安祿山來告訴他,這還不夠搞笑?雖然後來唐玄宗也處理了張倚,苗晉卿和宋遙,但開元年間清明的政治氣象卻是已經回不來了。】

唐。

開元十年(公元723年)。

轟隆一聲,李隆基徹底蒙了,所以他就是那個玄宗?就是那個害的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

迎着大臣們不敢置信,打量,譴責的眼神時,李隆基嘴巴張了張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别這麼看朕啊,朕也不知道未來發生了什麼啊!

&

【所以隋唐時的科舉制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還是有看出身的,隻是相對魏晉南北朝時,平民的機會多了一些而已,絕對的公平是沒有的,一直到宋朝,宋朝真的給了平民們一個機會。】

【除了這個,宋朝還對科舉進行了改革,宋太宗時期,趙光義命令對殿試的卷子進行糊名,這裡說一下,糊名制不是他首創,糊名制的創立者可以追溯到女皇時期,隻是後來沒執行下來,一直到宋太宗時期又被撿起來。】

【到了仁宗的時候,糊名的範圍擴大到了省試,州試。】

【這個命令下去後,想投機取巧的人就想出了認筆迹的辦法。中國從來都不缺聰明的人,搞小聰明的人想出認筆迹作弊後,就有一個叫李夷賓的人對這個現象提出建議,他提議派人将考生試卷再謄抄一份,大家都是一樣的筆迹,這樣主考官也就無從下手了。這個建議很快被采納,之後再有開科舉都會進行糊名和謄錄,這樣基本就杜絕了考試作弊的可能,那種考官洩露考題的另外算。】

【到這裡也才真的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普通學子們隻要你有才華就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以前的學子們聽到這都振奮了,眼裡也露出迫切渴望的光,他們要科舉,要像仙人說的那樣暮登天子堂!】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