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5年9月11日 雨
“天龍儀”第5種變身測試開始,我筠連人席中駒,變成一名2024年在足協上班的小職員,“我”住在北京光字片兒。周一到周五,“我”朝九晚五上下班,周末,我陪陪小的追風筝、踢踢球,牽扶着老的在光字片兒散散步。看着追風筝的兒子,我心裡倏地冒出一個想法:一個人不管長大會成為啥子樣子的人,隻要有人的味道就行!
近些天,坐在足協辦公室,我接到很多球迷打電話來辱罵一通,都是男足惹的禍,足球兇猛。郁悶時,我愛和異性朋友朵景樓擺龍門陣。她51歲,複旦大學博士生導師,AI研發團隊負責人,性格沉穩内向,脾氣溫和,興趣愛好旅遊,優點是智商高,缺點是愛哭,大家對她的印象标簽是多愁善感。
聊到中國男足,朵景樓輕撩烏黑亮麗的長發,娓娓道來:“長期以來,中國男足的成績差強人意,如今淪落為亞洲二流球隊、世界三流球隊。雖然從1994年實行了足球職業化,但是成績依然沒有起色。自2002年韓日世界杯結束,中國男足的國際比賽成績更是出現了較大的滑坡。國奧沖擊2004年雅典奧運會失利,2006年德國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我們的男足未能進入亞洲10強,2007年亞洲杯中國男足國家隊遭遇27年來首次小組賽即被淘汰的尴尬,2010年南非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提前一輪即鐵定無緣亞洲10強......”
我喝口五糧液,砸吧砸吧嘴說道:“面對一次又一次尴尬的國際大賽失利,各種聲音此起彼伏。我認為,首先是足球場地和硬件設施的投資能力弱;其次,職業足球的發展和居民的消費能力與偏好高度關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居民消費能力的影響和制約;複次,不同的文化、地理特性也對一個國家足球運動的發展水平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這些都是足球發展的重要影響變量。
中國足球發展的基本單位是職業足球俱樂部,對比中外足球俱樂部的經營收入模式,中國現階段的多數職業足球俱樂部過度重視眼前利益的做法,導緻遠期利益大大受損,沒有時間的沉澱,品牌價值無法形成,其收入結構和規模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一個天上一個地府。收入上的差距導緻産業鍊條無法順利運轉,更大的差距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從中外職業球隊的技術統計數據分析,我發現中國職業聯賽球隊的比賽技術含量低,比賽觀賞性差。這就導緻賽事不精彩,不能吸引球迷。中國的大多數俱樂部應盡快做出有效的改進,不要隻想着找快錢!”
朵景樓吃了一口筠連黃牛幹巴,露出學者口氣道:“結合中國與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職業聯賽的運動員年齡、身高、體重、勞雷爾指數進行對比研究,我發現中國聯賽運動員在年齡和勞雷爾指數方面和西班牙等5國聯賽運動員存在顯著差别。針對差距,我思考,應該從青少年足球訓練體系入手,注重職業足球市場培養,認真研究和學習足球發達國家成熟的選材、訓練、管理、經營方法和規律。從戰略高度,按市場和足球發展的科學規律,經營中國足球的今天和明天。”
我慢慢掐熄煙頭,緩緩擡起頭看了一眼她,聊道:“今年9月5日,2026年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18強賽,中國男足在客場挑戰日本隊,0:7不敵日本,創曆史最大慘敗。中國足球再次讓我和很多球迷陷入沉思。這場比賽成為中國足球曆史上的又一個暗黑時刻。這場失利不僅創造了國足對日本的最大比分失利紀錄,也是世預賽曆史上單場丢球最多的比賽,更是國足隊史正賽的最大比分失利。
國足慘敗引發深思。實力懸殊,但态度不能輸。從比賽數據來看,國足與日本隊的實力差距顯而易見。日本隊首發球員身價高達1.95億歐元,而國足僅有615萬歐元。但足球比賽不僅僅是比拼身價和實力,更重要的是态度和鬥志。國足在這場比賽中顯然未能展現出球迷預期的拼搏精神,反倒似強弩之末、蔫了的茄子。這樣的表現,當然讓球迷失望和憤怒。
回顧國足與日本隊的交鋒曆史,中國男足上一次擊敗日本還要追溯到1998年的“戴拿斯杯”四強賽。打那以後,國足在各項賽事中已經14場不勝日本,戰績慘淡。如今,這場0:7的慘敗更是将兩國足球的差距赤裸裸地展現在球迷面前。本場比賽中,國足的防守表現簡直就是災難。日本隊幾乎每次進攻都能穿透國足的防線,形成有威脅的射門。這暴露出國足在防守端存在嚴重的問題,球員之間的協防能力弱、位置感缺失、基本功差。要想在未來的比賽中有所作為,國足必須加強基本功訓練,提高球員的個人防守能力和整體協防能力,提高‘球商’,而且,文化課丢不得!
國足在進攻端的表現也同樣糟糕。整場比賽下來,國足僅有可憐的1次射門,且未能射正。這反映出國足在進攻端缺乏有效的戰術打法和創造力。在今後的比賽中,國足需要創新戰術打法,提高進攻效率和威脅性,球員要學會用腦子踢球。要注重培養年輕球員的想象力、創造力、進攻才華,為球隊注入新的活力。
中日之戰5天後,9月10日,中國男足主場迎戰沙特,1:2告負。我和衆多球迷一樣,心情複雜而沉重,情緒似跌落雅魯藏布江谷底。既為球隊的表現再次感到失望,又對中國足球的未來充滿擔憂、不舍。許多球迷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心情,足球兇猛,這種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姑且當作是中國足球前進的動力和源泉吧。”
朵景樓拈着蘭花手,沏上一杯筠連苦丁茶遞給我,安慰道:“喝點苦丁茶消消火。國足慘敗、連敗雖痛,但未來仍有巴望,太陽明天照出,足球明天照踢。雖然國足在對日本這場比賽中遭遇了曆史性的慘敗,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對中國足球失去信心。足球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和積累的運動項目,急功近利不得!中國男足要想真正地站起來,還需要經曆更多的磨難,權當‘西天取經’呗......”是啊,作為一個足球屌絲,我相信,中國男足能夠走出低谷、企穩向好!我巴望各位球迷保持理性、耐心,繼續支持中國足球的發展!
朵景樓分析道:“中國足球面臨的挑戰複雜而多維,觸及競技、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特别是青少年足球基礎薄弱,校園普及率低,加上專業培訓體系的缺失,導緻足球人才供應鍊緊張,甚至斷鍊。社會上‘重文輕體’的傾向限制了家長、學生對包括足球在内的體育活動的投入。在管理方面,市場機制作用受限,盡管近年來逐步實行政策與執行分離,但足球改革步伐緩慢,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中超聯賽雖吸引大量資金,但俱樂部經營方式不穩健,過度依賴單一資金來源,财務基礎薄弱。聯賽整體水平低,外援政策變動頻繁,影響球隊穩定和本土球員發展空間。相比足球文化深厚的歐洲和南美,我們的足球文化底蘊尚淺,各界認知、支持不足,存在追求短期成效、巴不得吹糠見米的心态,忽視了足球長遠發展的基本規律,忽視了軟硬件基礎建設。”
朵景樓邊說邊吃着筠連水粉,我插話道:“其實這些年,中國足球一直在采取行動,發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的關鍵點包括:加速足協與行政部門的分離,優化市場資源分配;推廣校園足球,完善青訓體系,建立青少年賽事機構;通過多種渠道推廣足球文化,塑造正面的足球氛圍,同時注重長期發展而非國家隊短期成績;利用現代科技,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訓練和比賽分析的專業度......”
此時,朵景樓把酒給我續滿,幾口五糧液下肚,我滿臉紅霞飛,慢吞吞地接着聊:“中國足球的發展征途布滿荊棘,每次挫折跌倒都映射出煩人的問題,而每次爬起來,則是對未來不懈的追求。中國男足,承載着國人的厚望與情感,它的發展曆程充斥着挑戰與求索。從足球運動的初步引入到參與國際賽事,再到經曆起伏與改革嘗試,每一步都映射出社會變遷、體制演進、文化觀念的影響。盡管當前面臨毛多困難,但通過曆史可鑒,中國足球正不斷尋求突破,跌倒後再力求重新站起來,力争在國際足壇占據一席之地。
遙想20世紀初,足球在中國逐漸普及開來。1900年,中國的第一支足球隊------南京隊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國足球的誕生。據當時的《申報》等報道,各地紛紛成立了足球俱樂部和學校足球隊,足球比賽成為了一種流行的社會文化活動。這些足球團體不僅在國内比賽,還與外國球隊進行交流。随着近代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足球逐漸成為了一項新的體育項目。據當年的《大公報》等記載,足球比賽成為了各類體育賽事中的重頭戲,吸引了大量的觀衆和媒體關注。足球運動員也成為了社會的明星,球員的技術和成就受到了廣泛的贊譽。
1951年,第一屆全國足球比賽在天津開賽。共有來自當時全國六大行政區------華北、東北、西北、中南、華東、西南等六支代表隊再加上‘八一’和‘鐵路’兩個系統代表隊共八支球隊參賽。這些球隊的球員是通過市、省選拔賽一層層遴選出來的。
八支球隊經過七輪角逐,最終由郭鴻賓領銜的東北隊獲得該屆賽事的冠軍。而這屆大賽更重要的意義,是在賽事結束後評選出了30名表現優異的球員,這就是1949年之後的第一支國足。
1954年,體育總會(國家體委前身)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先後派出兩批球員前往匈牙利進行長達一年半的留洋學習。匈牙利在當時的世界足壇是絕對的強隊,這批留洋匈牙利的中國球員在這段時間,不管是足球專業技術,還是對于足球運動的認知,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這兩批留洋球員回國之後,體育總會又将他們與當初留在國内的一批球員,如蘇永舜等進行重新整合,組建出紅白兩支國家隊,紅隊可以理解為國家一隊,白隊最終在1957年落戶天津,改編為天津足球隊。與此同時,國内足球已經開始有全國聯賽、全國錦标賽(足協杯前身),全運會也設有足球項目。此外,還有不定期與外國球隊進行交流,對手來華訪問或派球隊出訪。這一階段,中國足球經曆了一次沖擊世界杯決賽圈失敗、兩次錯失奧運會。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各地開始陸續恢複體工大隊的建設。1973年,停辦多年的全國足球聯賽恢複。五六十年代的那幾批足球運動員已退役,并到各個省市基層體校或體工大隊中成為教練,他們為當時的中國足球培養出一批批後繼球員。聯賽之外,還有四年一度的全運會足球賽,那可是當時國内足壇競技水平最高的足球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