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皮金黃油亮,整體泛着漂亮的琥珀色,趙建國拎着烤鴨從自家的土窯裡出來的時候,就引得桌上小孩興奮呼叫。
他們這裡不是什麼大城市,孩子們隻在故事裡聽過烤鴨這種高級的東西,眼看着要上桌一個個伸筷子的手都放慢了速度,不是其他的菜不好吃,實在是這烤鴨太難得。
趙建國把烤鴨送到廚房,韓明熙利索的片好鴨子,好在今天也隻請了在村裡有人情來往,為人不錯的的人,不算她們自己家的人,四桌菜剛好,這個時代物資不豐富,大多數人家吃席心裡也都有數,否則韓明熙今天片鴨子都得不少時間。
不過都是村裡的鄰居隻要不太難看都沒啥問題,配上提前準備好的薄餅,黃瓜絲蔥絲和蘸醬,一道家庭版的烤鴨就做好了。
三丫負責端上桌子,菜一上桌,韓明熙在廚房都聽到哇聲一片,她不由的笑起來,後世那還會有人因為席面上的一隻烤鴨驚呼。
“三丫,這....這是烤鴨吧。”
“肯定是啊,看那頭不就是鴨子嘛,再說了剛才趙建國拿着鴨子從你身邊過,你看那麼久還認不出來啊。”
三丫點頭,“叔你說的沒錯,這就是烤鴨。”
“哎呀,你家真是了不得,今天這桌上的飯菜可是讓我們長見識咯。”男人夾起一筷子菜,邊吃邊和三丫說道。
“三丫,這個烤鴨怎麼吃啊。”
烤鴨上桌,到現在都還沒人動手,不是大家謙讓是不知道怎麼吃,直接吃的話,為啥又要配這麼多小菜醬料,大家唯恐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再叫人笑話。
“空口吃鴨肉,或者用面皮将鴨肉小菜蘸醬裹起來吃,都可以。”三丫自然是提前就吃過這烤鴨,幾天前家裡定菜單的時候她就知道有哪些菜,二姐還一一的做出來她們自己人先吃,那會她見到烤鴨比桌上的人還興奮。
聽三丫這麼說,桌上的大家紛紛效仿,有直接吃鴨肉的,也有包起來一起吃的,但不管哪一種,豐腴饞人的烤鴨一口下去滿嘴滿足,加上蘸醬和蔬菜更加開胃。
烤鴨麻煩,自家的土窯也不夠大,統共做了四隻烤鴨,每桌上一隻,和素菜擺在一起看着也不少,實際上一桌上十個人,每人也分不到幾口,兩三口吃完烤鴨,隻能回味其中的餘味,不過和村裡其他沒來的人吹噓的資本是有了。
八道葷菜上桌,大家美美的補足油水,廚房陸續端上來爽口的涼菜和炒菜和湯品。
八九月份正是吃菌子的好時機,從山林裡摘來的新鮮君子不需要過多的佐料,單單配上一點泡椒,吃的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酸辣的炒菌子後面跟着是一道甜食,采用剛從池塘裡撈出來的九孔面藕,煮熟後在蜜汁裡浸泡一夜,上桌前撒上幹桂花,恰到好處的甜蜜搭配桂花的清雅,沒人能拒絕它的美味。
從昨天晚上就開始炖煮的兩道湯品,一前一後上桌,鹹的是滋補的母雞湯,裡面加入黃花菜,木耳,出鍋前撒上一點點薄鹽提味,金黃澄澈喝下去最是舒坦。
甜的湯羹,炖的糊糊嘟嘟,潔白的銀耳,配上鮮豔的枸杞和紅棗,裡面還有去掉苦心的蓮子,特别加了豬油熬煮,這樣出來的銀耳羹更容易有膠質,這道湯最得女人們的喜歡。
采藕剩下不少的藕帶,洗幹淨,下鍋微微汆燙三十秒,撈起來加入秘制涼拌料,吃的就是一個脆爽,清爽又解膩。
最後上桌的自然是這次的主角——辣條,放在最後除了想借此機會在村裡打開銷路,還有一個原因辣條畢竟是零食,重口味吃的太早容易影響後面的食欲,放在飯後吃最合适。
“喲,這不辣條嗎,還真有啊,我當今天吃不着了呢。”第一個認出來的自然是王華琴,村裡人除了趙素芬一家和她,沒有人嘗過韓明熙家的特色。
這會兒趙素芬跟着在廚房裡幫忙,還沒吃飯,自然隻有王華琴一個大人說的出名字來。
“華琴,辣條是啥啊?”同桌的人好奇的開口問道,這韓二丫家請客吃飯花樣還真多。
“就是你面前這盤零嘴呗,嘗嘗吧大夥兒,味道好着呢。”王華琴招呼着桌上的人,自己也不客氣的夾一塊,别說這個味道啊還真讓她想了好久,順手給自己小孫孫也加了幾塊放在碗裡,今天吃席她特意把孫子也帶來了。
其他人一看,這王華琴家的條件在村裡算好的了,她都特意夾給寶貝孫子吃的東西,那還能不好吃?也都紛紛下起筷子。
辣條一進嘴巴,衆人都愣住了,怎麼說呢,這個東西它和飯菜有着明顯的區别,都是好吃的但是好吃與好吃之間是有不同的。
在這個資源匮乏的年代,吃肉都還是孩童們朝思暮想的事情,而比溫飽更高一級的味蕾享受——零食,更是讓人驚歎的說不出話來。
麻辣鮮香帶着回甘讓人上瘾,莫說孩子,大人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雙手,逢年過節家裡的女人願意給煮上些自家地裡頭的花生毛豆,撒一點點鹽巴,都是值得家裡老爺們大喝一頓的美味下酒菜。
辣條的出現,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女人們吃着吃着,撇開不好意思都給自己的孩子孫子多夾上一點,這種好東西一看就是加入大量的調料,村子裡頭哪有人家這麼舍得,吃過這麼一回,下回吃到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