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一人二獸又經了不少波折,方尋到越省竹山腳下一戶姓徐的醫家。前世的筆記上說,她是南宋時遇到徐大夫的,琳琳覺得時間太久,本來沒抱什麼希望,這麼多次戰亂,南宋末年十萬人殉國,明末清初近億漢人被殺,又及後八卦聯軍侵華、日本侵華戰争等數次戰争,又有多少人家還能在原地待着呢?
琳琳到徐家的時候,徐大夫正帶着一個小男孩在院子裡曬藥呢。徐家是個挺簡單的農家宅院,正屋有三間屋,西廂有兩間,一間似乎是卧室,另一件好像是廚房,廚房的旁邊還搭了個草棚,草棚下有個大竈和一個小爐子,東邊有個月亮門,後頭種了些草藥,南邊也有兩個房間。院子挺大,不過此時曬滿了各種藥材,倒讓人覺得有些擁擠。若不是門口貼着中藥房三個字,還以為是哪個老農的院子呢!
琳琳敲了敲半掩的大門,徐大夫擡起頭,老大夫看着面色很好,像是五六十歲的樣子,看見背着書包的琳琳,以為是誰家小姑娘來給家人求醫的,“進來吧,小姑娘,有什麼事兒?”那小男孩年紀小,還有些怕生,躲在老大夫後頭看琳琳。
琳琳眨着大眼睛裝可愛,“爺爺你好,我是齊省來的,請問爺爺是姓徐嗎?”
看見有小姑娘賣萌,老爺子的口氣也輕了不少:“是啊!你叫什麼啊?”
“我叫林琳。請問爺爺家是從宋朝就在這兒住嗎?”
老爺子有興趣了,“你怎麼知道?” 除了老一輩見過族譜的人知道,其他知道的人還真不多。
“那就對了!”琳琳從書包裡拿出一封信,雙手遞給老爺子,“徐爺爺您好,我是想來拜師父學醫的,這是我家裡先人留下的信。”
老大夫接過信,信紙有些發黃,還是用豎版的繁體字寫的,信裡寫明了前世和徐家先輩的相識,還說明留下了什麼信物,據說前世送給徐家的是一個搗藥罐,是極寒之地的萬年石做的,通體冰涼,處理藥材的時候可避免搗藥時摩擦和撞擊産生的熱量對藥性的損傷——前世似乎早就料到有今日,竟然寫好了個模闆,赤焰隻是在上頭用術法補充了收信人的姓和當年的信物。
老大夫看着信,眼圈兒竟然紅了起來。
說到竹山徐家醫館,當年也是響當當的,在明朝發展最好的時候,分店遍布越省,還出了幾回宮廷禦醫。可到了他這一代,世人重西醫抑中醫。徐家也算是子孫茂盛了,徐大夫有六子三女,孫子輩就更多了,平均每家都有四五個孩子,還有玄孫輩,但讓人遺憾的是,自家竟然沒人願意繼承他的衣缽,他兒女那一輩是出去鬧革命解放全中國,建國之後,孫子一輩都建設新中國去了,再之後玄孫這一輩年紀都不大,小童未定性,徐大夫年紀漸大,擔心徐家這千年醫學傳家斷在自己手裡,便帶了一個略有醫根的四歲玄孫,準備從小熏陶。
如今看到七八百年前的故人後代到處求師,想來也是家中一度斷了傳承,再想想自己的子孫,悲從中出,隻盼着自家的醫學傳承不要斷在自己手裡。至于那個搗藥罐,是徐家的不傳之秘,也隻每一代的傳人知道那搗藥罐的好處,旁人是不知道的。
如今信中醫的人已經不多了,更何況主動求師的孩童。徐大夫已經打定主意要收這個徒弟,但是之前還是要考一考的!
“澤瀉何解?”
“《神農本草經》上說,‘味甘寒。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髒,益氣力, 肥健。久服, 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瀉,一名芒芋,一名鹄瀉。生池澤。’《藥性賦》上說,‘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本草綱目》上說‘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孫。餘未詳。’《唐本草》上說……本草拾遺上說……,千金方上說……”
徐大夫邊聽邊點頭,小小年紀居然已經背了這麼多醫書,孺子可教!
又随手拿了一顆地上晾曬的中藥,“這是什麼,何解?”
“是柏子仁,《神農本草經》上說,‘柏實,味甘平,主驚悸,安五髒,益氣,除風濕痹,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本草綱目》上說‘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甯神。……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