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無人可傷及她。
半分也不可。
各國軍領将士仍不死心。“出動禦林軍,上馬追!天黑之前務必把秋沐銘的頭射下來!”
…… …… …… …… …… …… …… ……
東道碌林界外圍。
孟時慰已帶七十萬精兵,由介國秘道出動,前來尋秋沐銘。
“主後,這裡便是東道碌林界山勢下,三柱香前,碌林界山上若似萬兵亂戰,小的派人前去細探,探兵回來通報道,山上有百萬大軍,似五國同盟,國主,她許興便在上面。”
孟時慰滿挂心憂。
五國同盟,那她的小秋,可還好。
這位清麗溫婉的女子身上,有顯而易見的難過。
她的小秋,走時不帶兵,僅為國家,為子民考慮,卻半點不懂為自己着想。
小秋,你不知,你這般,我會很擔心嗎。
孟時慰将細淚掩回。“随我上去尋你們國主。”她道。
有一前兵将領跪道:“主後,山上此刻有約三百萬兵力,而我兵隻有七十萬,這麼上去,恐怕不妥。且國主她内力高深,這三百萬兵力,未必能傷及她,若國主不在山上,我兵冒然出動迎接三百萬大軍,豈不為生死難測?”
此言,此論,孟時慰知。
她都知。
“李将軍你先起來吧。”她撫他起來。再道:“這座山在來時途中,我便已早早讓人計策了險途,能容納三百萬大軍伏地的,在這座山,僅有碌林北側,而碌林南側,恰有一條小徑。探兵打探到大軍所在位置,也為北側。若小秋已走,我們便撤兵,若小秋被困,我們便竭盡所能替她解圍。”
孟時慰此言非虛。她雖無秋沐銘那般武力,但她的才智,卻也未差秋沐銘,她長相溫柔,但卻智慧過人。
未遇見秋沐銘時,她便已在學堂教書,因精算能力過人,曾被邀為國師,朝國曾六顧茅廬,花重金讨好,卻也未得如此智慧美人。
“在上山前先将信鴿放回,告知介民碌林界的情況,若小秋在山上,請一定,務必,保她平安。”她隻希望,她的小秋,好好的。
她的小秋,還隻是個和她相差九歲的孩子啊。
信鴿已放回介國。
在申時時,介國同時收到了兩封來信。
一封為:
無事,安健,勿尋。
切記,勿近碌林界。
秋沐銘。
另一封為:
已至碌林界,已探山中險情。
正備入山尋國主。
孟時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