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公子,請問這是何處?”當芊菀睜開眼睛之後,發現此時自己正處于馬車之上。
一位男子正看着她,那恍若星辰的眼神,溫柔如水;那俊美的身姿,玉樹臨風;那溫文爾雅的氣質,又透露出一股清新俊逸之感。而這位氣質如此出塵的男子,便是齊國二公子季禮的胞弟季安。此次他來到吳國,乃是奉其父王之命,拜訪如玥大師,并向她緻以齊國的問候。
至于這位如玥大師,乃是同齊國禮樂大師韓娥,以及芊菀的師父蒼海,師出同門。隻不過世事滄桑,故人難見罷了。是故這三人自從離開師門之後,便再無相見。一個成為了吳國的禮樂大師,一個成為了齊國禮樂大師,而她們倆的師兄則不谙世事,隐居于山林之間,高談闊論,享受世間極緻的美好。
這三位大師,在諸侯國之間或多或少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許多王孫子弟紛紛以拜見過這三位大師,視為自己可以令人稱羨的資本。因為在他們看來拜訪大師,不僅可以為自己留下極好的名聲,另一方面他們這樣的行為,也代表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來往,從另外的角度穩固了局勢。所謂:“禮樂興,則天下興。”說的便是這樣的道理。
而在離開齊國之前,深谙季安脾氣的齊王曾叮囑過他:“安兒,父王知道你沒有像你兄長那般的志向,你渴望鋤強扶弱,匡扶正義。你的心思,父王都明白。但是父王希望你行事之前,多多思慮一番。你要意識到你的背後還有整個齊國,若是你的一言一行在諸侯國之間造成了不好的影響,輕則用錢财可以擺平,重則影響齊國基業。”
季安聽着齊王的一番話,為自己的父王能夠理解自己,内心覺得十分的喜悅。而他忽然想到自己曾經因為年少輕狂,闖下了不少的禍事,内心忽又多了幾分愧疚之情。再加上他天生至純至善的性子,他對待齊王既有身為臣子的尊敬,更有身為人子應有的孝順。于是他向齊王行了一禮之後說道:“諾,兒臣遵命,此番定會将父王和二哥對我說的話記在心裡。”
“你要是真能把我們的話記在心裡,那便最好了,就怕你下一次又不顧一切救了那些不相關的人,給自己惹了一身麻煩。”
“你哪一次不是和父王說,下次不會這麼莽撞了。可是你每一次都闖禍。上一次還救下了秦國大公子的妾侍,逼得父王隻好派人去秦國賠禮道歉,方才止住了這場禍端。你啊,我看就是個沒心沒肺的人。我要罵你多少次,你才會有長進?”
一向待人有些生冷的季禮,即便他老是在公開場合駁了胞弟季安的面子,不過他總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關心着季安。
這樣的方式,就像多年以前他細心呵護那個巧笑嫣然的女孩子一般,在季禮的心中,隻要是他在乎的人,他總會竭力保護那個人。因為他明白一旦失去了便是一輩子的錯過,他不想再經曆一次離别,所以他分外珍惜季安這個弟弟。雖然言語之間總是有些嚴厲,但是他對季安的好,齊王都看在眼裡,是以也格外看重這個有情有義的兒子季禮。于是他對季禮說道:“好啦,禮兒。父王知道你關心弟弟,這次不也是你和父王說安兒生性活潑,前去面見如玥大師,定能讓如玥大師開懷大笑嗎?你呀,就别兇你弟弟啦。”
“還有安兒記得早去早回,很快禮樂大典又要開始了,到時候你也要同你二哥一起到韓娥大師那繼續聽學,知道嗎?”
“知道了,父王。”
“既然如此,那便趕緊去吧。
拜别父兄之後,季安便火速趕到了吳國。
他拿着精心準備的禮物,在如玥大師的滄玥閣外等候了三天,方才等來了如玥的召見。而當如玥看到季安之後,便對季安說道:“你這孩子,還真是同師妹一般固執呀。進來吧,孩子。再不見你,到時候師妹定要怪我了。”
“多謝大師。”季安趕忙向如玥大師行了一禮之後,便慢慢地走進了滄玥閣。而适才如玥大師口中所說的話,讓他有些摸不着頭腦。因為他并不像兄長季禮一樣,十分熟稔人世間複雜的關系。那一次同季禮一起到韓娥大師那求學,也是他父王下達的命令。作為兒臣,季安隻有遵命。于是在機緣巧合之下,他也成為了韓娥的弟子。
此刻站在如玥大師的面前,他隻有滿心的尊敬之情。不過由于他帶着使命,所以他便對如玥大師說道:“晚輩季安,齊王三公子。此番多謝大師您召見之恩,也多謝您沒有責怪我讨饒之罪。此次我來此拜訪您,乃是替父王向您緻以最誠摯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