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鴨子吃草,晚上喂一頓俞荷和龍龍過家家做的什麼草螺蛳蚯蚓稻殼麸皮骨粉飼料。
沒想到歪打正着,鴨子不但沒有吃病,長得還越來越重,家裡的母雞吃了飼料也能一天一個雞蛋,婆婆現在把家裡的雞都交給俞荷和龍龍來養做了甩手掌櫃。
“我閨女,随我。”俞有地得意的笑着說。俞荷誇口說要存錢買地,家裡大人都悄悄看着呢。
“随你,随你。”李二娘笑着敷衍,心道俞荷身形長相随了婆婆,一雙眼睛又大又圓,小小年紀一肚子的主意,性子隻怕也是十成十随了婆婆的犟。
丈夫面善心軟,每逢考試必是焦躁失眠,眼花手抖,寝食不安,和他一起拜師的妹夫考上了秀才,他也心無旁骛樂呵呵恭喜人家這多年,想到春風得意的李三娘兩口子,李二娘心情一下低落。
“老大,老二,老三,這是三十斤新米,你們一家十斤,再用家裡的米做什麼吃食,你們自己看着辦,商量好時間,換着去娘家上熟吧。”
馬三面和老頭村裡碾米回來,特意在俞成才家土砻碾了三十斤,給三個兒媳婦準備回娘家送親家。
村裡一直都有新糧下來,出嫁女兒做好吃食送回娘家上熟的習俗。
新嫁進來的幾家新媳婦都已經去娘家了,從三十年前嫁進來馬三面沒回過娘家,一來遠,二來娘家爹娘已經去世,但每年都記得催三個兒媳婦回去盡孝。
“謝謝爹娘。”躲在屋裡偷閑的唐大丫和趙娟歡天喜地出來,好話不要錢一樣。
俞荷看看太陽,是時候去河邊把鴨子趕回來了,往三嬸屋裡喊一聲,龍龍飛快的應着,及拉着草鞋很快從屋裡出來,手裡拿着小背簍和小鐮刀。
“姐,走吧!”
“阿娘,我們去趕鴨子,你記着收糧食。”俞荷少年老成的喊娘,肩膀上扛着五米長的竹竿,龍龍背着背簍走在她前面,兩個人說着話一起去河邊。
“鴨飼料不多了,你舅家在趙壩村,你問問有沒有各種不要的骨頭,我們換回來作飼料。”俞荷一邊給小堂弟派任務,心裡也惦記着去縣裡舅舅家走親戚。
白水縣離白水鎮有一百多裡地,她長這麼大,還沒去過。
“鄧爺爺,今天又上山采藥了呀?”俞荷一看到鄧三郎,小跑過來,熱情的打招呼。
“是啊,你們兩個又趕鴨子上架呢!”鄧三郎看見活蹦亂跳的俞荷,心下喜歡,連聲音都帶笑。
“是啊是啊,等我的鴨子養好,送一隻給您下酒。”
“那好啊,等你做鴨肉,來找鄧爺爺,我給你配幾樣中藥,保證鴨肉做出來沒有草腥味,隻留饞哭人的肉香。”
“鄧爺爺醫術高明,我相信你。”聊天目的達到,俞荷心滿意足走了。
鄧三郎樂呵呵回去,把俞荷的話當玩笑給媳婦說,夫妻倆樂呵呵誇俞荷嘴甜,把她說要送鴨子的話沒當回事。
“俞荷這小丫頭,有點學醫的天賦在身,我教她的幾十種常見草藥,下回問,她不僅認識,連藥效也能說個一二三,可惜是個女孩。”
三郎難得用認真的口吻和她說話,鄧珏鄧三嫂子神色一頓,接着,笑道:“小丫頭聰明着呢,能得你個老狐狸賞識,将來不會差。我們老了,且看着吧,再别沾惹别人的因果。”
“嗯。我們兩個老骨頭能活着,實屬不易。”鄧三郎嘴角上揚,眼神中難得露出一分得意。
俞荷和龍龍在老地方找到自家白胖的十八隻鴨子,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忙着采長在水邊,紅杆杆開粉白色花的辣蓼花。
“呸呸呸,姐,這個草真的比辣椒還辣。”龍龍又忍不住嘗了嘗味道。
“那肯定。阿奶用這個草染布,阿爹說沒有辣椒的古人用它做調料呢。碰上了,我們多采點,有大用。”
現在新米下來,阿奶會暫時放松警惕,把糧食看得沒那麼重,萬一米飯做多了一碗,她的機會不就來了。
所以,現在先把甜酒曲制出來,而要做酒曲,糯米粉,麸皮,辣蓼花,三樣必不可少。
摘夠了辣蓼花,俞荷又拔了一背簍野油菜,回去上蒸籠蒸一遍,再曬成菜幹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