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李二娘心事重重,可在三個兒女面前絲毫不顯。
從白水縣回白水鎮的路上要經過李山鎮,李山鎮再往北走,有個紅川鎮,當地盛産黏土,這個土可以燒出碗碟,缸,土陶盆,茶罐,瓦甕,方圓百裡都很暢銷。
小販看到商機,會撿外表有瑕疵,但能用的碗碟大缸,來李山鎮集市售賣。
今天八月十二,正遇上趕集。
在一個賣缸的小攤上,十幾口不同形狀大小的缸和罐子裡,俞荷一眼就相中了一個厚的出奇能裝二三十斤水的瓦甕,和地上一摞摞亂放的土疤碗。
甕比缸瘦,收口比缸遲,口小,裝東西更保溫,拿小水瓢可以從保溫的甕中舀出溫熱的湯,對她來說,這家夥就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裡的那個東風。
“阿叔,你這個瓦罐怎麼賣?”
“給十文錢。你聽聽這聲音,就知道是好料做的,上釉不均勻,口這裡有個洞,不裝滿,還是能用的。”南湖邊敲打甕體,邊給俞荷介紹道。農家養得起牛,不窮了。
“這摞碗做搭頭十文錢我買了。”俞荷挑挑揀揀,選了十二個土疤碗。
“小妹,你買這些幹什麼,家裡有好碗和好缸。”俞梅是一點不知道妹妹的打算。
“你要裝什麼,問阿奶要啊。”看她真要買,俞梅着急了。
俞有地李二娘看着小俞荷戀戀不舍的抱着碗,眼睛還看着瓦甕。
“八文錢,八文錢連碗一起送給你們了。”南湖先急了,瓦甕貴點,土碗是搭頭,換一個子是一個。
“謝謝阿叔。”俞荷衣兜裡趕緊拿出準備好的八個銅錢。
錢剛夠這事也巧,是個好兆頭,她的生意準能成。
俞梅下來幫忙搬甕,南湖哪裡能讓小姑娘動手,一抓一拿,交給了俞有地。
“哥,你驗驗貨,就我剛說的瑕疵之外,保證能用的。”
俞有地敲了敲,拿在耳邊繼續敲,聽回聲低沉,沒有破綻。
“多謝!”
“您客氣了。”南湖紅着臉擺手,街上擺攤這麼久,還從沒有人跟他道過謝,都恨不得免費拿走才好。
用稻草綁好碗放在身邊,俞荷一路抱着瓦甕絲毫不敢懈怠。
小孩抱金磚的樣子,逗樂了俞有地兩口子。
到了白水鎮,夫妻駕車又去唐家買了兩塊豆腐,叫成武十四早點回家過節。
為了一家團圓,俞有地特意和唐杵子說了會話,要真二弟妹明兒來,唐老頭指定不會放人回家,過節的時候不論貴賤,豆腐總要買一塊,唐家生意好的很。
“成武哥,十四,我趕鴨子在王村等你!”俞荷笑着和成武揮手。
“好。”成武笑着答應。
唐杵子立刻小聲咒罵道:“杵在這裡做什麼,還不趕緊撿豆子去。這麼大的人了,一點眼色沒有,将來也不會有出息。”
成武嘴角的笑消失了。
自從大舅舅造謠他家頓頓吃臊子白麥面,外公外婆連着兩個舅母都當他是敵人,越解釋衆人的臉色越難看,還會變着法糟踐他。
現在他每天一睜眼有幹不完的話,吃的更差,也不知道哪天就熬不住了。不,他一定要學會做豆腐,才對得起自己這一年多花的心力和功夫。
做豆腐苦,總是一門手藝,外公家這豆腐坊一天做二百多斤豆腐賣四百錢,除過成本一月能掙四兩,這對自家來說就是天文數字。
積年累月,唐家在鎮上買了個全乎的四合院,外公外婆手裡還攥着銀子,他們隻是摳,愛裝窮,鎮上誰不知道他們有錢。
“成武,你好好幹,大舅回來給你帶烤鴨腿。”唐二郎的話打斷了成武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