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意既定,娉姐兒很快行動起來,不過她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從這成千上萬個穿着同樣衣裳的人中辨别出某個舊相識。個中難度,也不亞于自己找着家人了。
娉姐兒看得眼睛都酸了,隻勉強看出人海之中有幾個媳婦肌膚粗糙,粗手大腳,一看就不是嬌生慣養;有幾個身上雖然戴着銀丁香、纏絲镯子之類的首飾,但高聲大嗓,舉止粗俗,可能在平民中算家境小康的,但也絕對不是高門;還有幾個在白绫的外裳裡頭略略露出一片精緻的貢緞衣角,舉止文雅,似乎不慣在人群中行走,看起來應該和自己是一路的人,隻是瞧着眼生,也不敢貿然求助。
又過了許多功夫,娉姐兒非但一無所獲,還餓得厲害——與婷姐兒走散之前,她本就是打算去吃東西的。如此下去也不是辦法,還是得先填飽肚子才有力氣繼續尋找回家的辦法。娉姐兒摸摸身上,檢查了一下荷包還在,心中稍定。此時她再看不慣萬姨娘,也不由佩服她的精細。将荷包縫在衣服上,擠在人堆裡也不會掉下來,便是遇上小偷,他都扯不走,可比挂在腰上安全多了。
她摸了摸荷包,望望天色,此時正是“月上柳梢頭”的時節,一輪明月與漫天燈火交相輝映,顯得月色朦胧,燈火闌珊,誰也不曾奪走對方的風采,隻将這人間盛世襯托得愈發繁華熱鬧。隻是此時的娉姐兒又是疲憊又是沮喪,早已失去了剛出門時那股新奇興奮的勁頭。
娉姐兒忍不住歎息一聲,心道,早知道就依娘所說,自己在家裡賞燈、猜燈謎了,雖然無趣些,卻也不會像此刻這樣,饑寒交迫,求告無門。若是在家中,此時也該吃元宵了,鞏媽媽包的元宵又小巧,又好吃,她還老愛在藏着锞子的元宵上做記認,盛的時候全撈到自己碗裡,圖個好彩頭……
想到鞏媽媽,她又忍不住想,婷姐兒發現自己不見了,肯定會告訴家裡人,此時也不知道家裡人有沒有出來找她。小厮們機靈,腿腳又靈便,找人是再合适不過,可惜小厮進不得二門,姑娘們又出不得垂花門,家裡半數以上的小厮根本不認得自己,派出來也沒用。丫鬟婆子們倒是認得自己了,可是丫鬟們嬌滴滴的,婆子又老态龍鐘,在人堆裡不被擠倒已經算是好的了。
如此,指望着被家裡人找到的希望又黯淡了幾分。娉姐兒再度歎息,摸了摸肚子,随便找了個冒熱氣的攤子,打算不拘什麼,先吃點再回去。
才邁開腳步,忽然間與一個年輕的媳婦擦肩而過,此人正是先前被娉姐兒歸為“第三類”的人:一看就知大戶出身,隻可惜不認得。
娉姐兒心念一動,心道,若執意要找認識的人,運氣差些,等到天亮都等不着。不如冒險找個不認得的大戶人家,想必這四九城裡,也沒幾戶高門沒聽過昭懿皇太後的母家,總好過在這裡幹等。
再打量那媳婦,見她生得嬌怯,一看便是似婷姐兒那般,溫和友善的類型,應該不會冷漠地拒絕自己的求助。念及此,她便打定了主意,伸手拉住她的衣角,道:“這位姐姐,可否幫我一個忙?”
那媳婦已經走到城門下,墊了腳,試圖去摸一個被摸得亮晶晶的門釘。說來也怪,摸門釘是為了求子,年輕媳婦多半是被丈夫帶着出門,小夫妻肯定在一處。娉姐兒就見了許多丈夫将自家媳婦托起來,好讓嬌小的娘子夠得着門釘的。可這媳婦卻是孤身一人,丈夫不知道跑去了哪裡。她生得又嬌小,踮了幾回腳,都夠不着那一排大些的門釘。
不過這也是娉姐兒找她求助的原因之一了,她身邊沒什麼年輕的男子,倒是讓娉姐兒覺得放松些。
那媳婦被人一把拉住,驚得小小地叫了一聲。這副膽小如鼠的模樣,登時叫娉姐兒聯想到了娟姐兒,本能地便有幾分不喜。但此時有求于人,哪裡能憑喜惡做事,娉姐兒也就忍住了那一絲莫名其妙的不喜,繼續拉着她:“不知姐姐是誰家的人?可認得甯國公殷家?方不方便替我……”
她心中着急,說得飛快,可那小媳婦驟然被生人扯住,心中慌亂,哪裡有心思聽她說話,一心掙脫,就在人群中鬧出了不大不小的一陣騷亂。
很快,就有一個高大的男子越過人群朝這個方向走過來,他雖然不壯碩,但生得高挑。娉姐兒逆着人流走動,吃力得很,走三步就要被擠得倒退一步,可他卻輕輕松松就走到了兩人身邊。那年輕媳婦看到來人,臉上露出“終于得救了”的神情,本能地向他靠近兩步,卻又好像有些畏怯,連稱呼來人的勇氣都沒有,隻道:“您來了……”
那人便皺眉道:“怎麼了?怎麼摸個門釘都要這許多功夫?”又掃一眼娉姐兒,不耐煩道:“這又是哪位?你的舊相識?”聲音和語氣落在娉姐兒耳中,竟隐隐有些耳熟,不過此時娉姐兒心中正焦躁,也沒有閑心來細細辨認。
娉姐兒一直背對着來者,但不必看清來人,單是看那媳婦的神情,也知道是她的家人,十有八九是她的丈夫。雖然今日走百病已經是抛頭露面了,但對着同樣大戶出身的年輕公子,娉姐兒也不好大剌剌轉過去當面說話。本能地摸索掩面的扇子,卻摸了個空——今日出門一切從簡,腰帶上的七事一樣都沒帶,連帕子都沒有。
娉姐兒十分無奈,但比起這麼個嬌滴滴的,遇到事情隻會發慌的年輕媳婦,她還是更樂意和這位能夠頂事——至少聽得懂人話,可以溝通——的公子說話。于是她尴尬地半轉過身子,拿側臉對着人家,有些焦急又有些央求地說道:“這位公子,您可識得甯國公府殷家?小女出來走百病,不慎與家人走散,不知您能否行個方便,将小女送回去,家中親長必有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