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是走娘家親戚的日子。
王秀蘭娘家嫌貧愛富,跟龔家來往并不密切,一年到頭除了紅白喜事和正月拜年不得不走動外,其餘時間互不往來。
原主不愛去外婆家,小寶也不愛去。
要是娘家人知道閨女退學了,肯定又是一頓陰陽怪氣地嘲笑,所以,今年王秀蘭決定自己一個人去。
這種親戚,龔文玉也不愛打交道,樂得在家做自己的事。
“你小姑這兩天可能會來家裡拜年,你到時候好好招待人家。”王秀蘭事無巨細地交代,“你爸爸這邊就她一個親戚了,她年前生了孩子,我包了個紅包放到我床頭了,到時候拿給孩子。”
王秀蘭娘家所在的村屬于另一個鎮管轄,從家裡過去走路将近三小時,把那邊的親戚全部走完至少要花兩天。
她不在的這兩天裡,龔文玉做了蘿蔔幹,招待了原主的小姑一家。
小姑很好相處,對娘家侄女也是真心喜歡,拉着龔文玉聊了很久家常,對她做的菜也是贊不絕口。
小姑家離冒水溝村也不近,走路将近兩小時,好不容易回一趟娘家,她決定多住兩天。
李翠花家裡房間多,有專門的客房,小姑就住在她家。
初四上午,王秀蘭背着一背簍面條回家了。她初二早上出門的時候背的也是一背簍面條。
龔文玉搜索原主記憶,對這情況十分無語。
拜年要送禮物,這個年代的鄉村一般都是送面條白糖之類的,所以王秀蘭背了面條去娘家,往年家裡殺豬了有肉,還會帶肉送給父母。
正常人家收了别人的禮會招待客人吃飯,然後過兩天再帶着回禮去客人家拜年。但王秀蘭娘家很奇葩,他們不想大老遠地走窮親戚,就直接把回禮給王秀蘭,讓她自己背回家。
這行為擺明了就是暗示王秀蘭:你以後别帶着窮酸禮物來了。
但王秀蘭不這麼想,畢竟是娘家啊,這親戚怎麼能斷呢,再不滿意也隻能自己受着。
龔文玉心疼她媽背着這麼重的面條走這麼遠的山路,真想跟她說這親戚不走也罷,但她沒有這個立場。
可能是背重物走遠路着了涼,又或許是在娘家受了氣,王秀蘭本就體弱,從娘家回來後就病倒了。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她這一病,一直到蘇蓉婚禮都沒好全。
龔文玉第一次照顧家中病人,着實被王秀蘭的虛弱吓到了,去鎮裡的診所花重金請了大夫回來給她診治,還騙她說沒花幾個錢。
鎮裡的大夫都是半吊子中醫,沒上過正經醫科大學,偏僻地方的條件就這樣,龔文玉想着要是不見效果就去趟縣城,但是去往縣城的班車初十才開始營業,可把她急壞了。
所幸王秀蘭喝了幾副中藥後逐漸好轉,終于不再整日卧床,能起來走路了。
本來母女倆都答應了蘇家去幫忙,眼下這情況隻能龔文玉自己去了。
王秀蘭讓她放心去,“我現在已經大好了,隻是不能幹重活,自己一個人在家可以,我自己的身體我清楚得很,别擔心。”
王秀蘭再三勸說,龔文玉才去了蘇蓉家,離開前囑咐小寶随時注意奶奶的情況,有什麼事兒就去蘇家找她。
小寶很懂事,寫完寒假作業就乖乖地守着奶奶,寸步不離。
蘇家摳搜,辦的席面是按照村裡最低标準來的,肉菜能少則少,被廚房的人偷偷吐槽。
李翠花知道王秀蘭生病了,又同情起了大嫂一家,安排活兒的時候很照顧龔文玉,初七那晚讓她比别人早回家一個小時。
初八是正日子,這天蘇蓉就要正式出嫁了,新郎會帶着迎親團來迎親,所以今天的做菜任務是最重的。
淩晨四點,龔文玉和其他婦人就到了蘇家的廚房,開始備菜。
備好午餐的食材,就要開始做早餐了。
7點左右開始做早餐,龔文玉打開了直播。
“大家好啊,今天我朋友結婚,給大家直播做農村婚禮宴席。”
時間太早,這會兒直播間幾乎無人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