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華不傻,她很快便想通為什麼非得是她去聯姻。
曾後現下殺趙家人殺得實在太多,扶持的曾家人,大多能力不足,難以服衆。自先帝駕崩,曾後提拔曾家子弟,扶持寒門,在朝中頻頻安插親信的舉動惹老臣不安。各路官員紛紛上奏,請太後還政于新帝。
朝廷中有的拼死維護趙月華兩位兄長的利益,有的是世家記恨曾後讓寒門子弟白白占去自家的利益去,有的皇室宗親想着自己豈不是比一個外姓人更有資格登上皇位,打着“清君側”的名義,在地方集結兵馬,要讨伐曾後。
是先帝給了她平定叛亂的資本。
先帝在世時,就命曾後與他同理朝政,當年多少以“後宮不得幹政”為由請求廢後的大臣身首異處。
曾後的确有能力,先帝反複當衆誇贊過“朕心唯後所知”。先帝駕崩前兩年,頭疾愈發嚴重,折磨得他沒有精力處理朝政,他幹脆将所有國事交給曾後親自處理。
以至于先帝駕崩後,新帝順利登基前夕,曾後代趙月華的大兄趙崇衍執政少有阻力,老臣認了先帝扶持的曾後不會有異心。
後來,老臣覺得曾後雖然尚未還政給新帝,也是遲早的事,不該是趙家皇親起兵謀反的理由。西域諸國對大昱虎視眈眈,内亂是萬萬不得的事情。
朝野上下戮力同心,加之曾後多年苦心經營,提拔不少能人,其中監察禦史宋言和左羽林軍将軍曾少臣最為出衆,二人領兵出征,陸續平定叛亂。
在外叛亂基本清除,可朝中臣子不可避免地疑心曾後似有奪權之嫌。曾後廢了趙崇衍,又控制起趙月華的二兄,新帝趙崇苻。
趙崇苻看起來不急,但老臣急,念及趙崇衍這一前車之鑒,他們對曾後的态度越發強硬起來,每日請求曾後還政的奏折如雪花般飛入宮中。
不服曾後的殺不完,也不能殺完。
曾後此時迫切需要平衡趙、曾兩家的關系,使老臣明白她完全是為趙家子孫着想,在她尚未完全掌握一切時,亟需穩定政局,唯一高效的方法是聯姻。當老臣再度領悟趙、曾兩家本是一體,自會退讓一步。非到萬不得已,他們怎敢反對皇帝的生母。這退的一步便是曾後再度争權的空間。
趙月華思及此,心如死灰。
她還是變成了她母親的棋子。
至于為什麼是下嫁曾少臣,她便也理解了。
曾氏祖先本為寒門子弟,助大昱開國皇帝建國,憑借從龍之功,被封為應國公,曾家子孫世代承襲爵位、備沐皇恩。
曾後的母親是應國公在原配難産死後續娶的,生下兩個女兒,一位嫁給戶部侍郎羅诠中,生下一子一女。另一位便是曾後。應國公原配所生長子,多年前突然薨逝,留下四子兩女。兩女皆在一月前入宮,成了新帝趙崇苻的妃子。
曾家子弟中,現任應國公曾少川和左羽林軍将軍曾少臣最受曾後重視。他倆是曾後兄長的兒子,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顯然曾少臣要重要得多。
京師最重要的兩支軍隊,一是由大将軍常思賢掌控的羽林軍,守衛宮禁,保衛陛下安全,二是宰相府管轄的金吾衛巡警皇城,監察百官。
昱朝施行群相議政,一般有三位宰相在朝。近些時日,宰相位置的人調動頻繁,死的死,貶的貶,也就張相還在其位,也不成氣候。
大将軍常思賢立下過汗馬功勞。前些年他生過重病,具體是什麼病,趙月華記不得,隻知道連先帝、曾後都多次關心過,賜下不少靈丹妙藥,命禦醫務必竭力救治。常思賢被救了回來,擔任羽林軍大将軍到今日。
期間,趙月華的大兄趙崇衍登基為帝,被曾後廢為臨江王,即日流放至江州,領兵入宮宣旨的就是常思賢。廢帝速度之快,趙月華得到消息後趕緊入宮,連趙崇衍最後一面都沒見着,趙崇衍便已經離京了。
朝廷大事,不是趙月華能想明白了。
趙崇衍曾向她袒露先帝留下的一道遺诏讓他發愁。
“凡軍國大事不能斷者,皆由太後決斷”。
可最後,朝廷大小事務皆由曾後決定。趙月華想着曾後素來處理國事得當,有目共睹,許是曾後不放心趙崇衍才沒有放權,她寬慰趙崇衍:“等時機成熟,阿娘自會還政。”
母子血濃于水,會出什麼事?趙月華這般安慰自己。
先沉不住氣的是趙崇衍。沒當皇帝要被管着,當了皇帝還要被管着,這皇帝不就白當了嗎?于是他想扶持國丈當宰相。三個宰相裡,有個是他的人,就好辦事。
但現任宰相張方志不樂意。張相是世家大族出身,從小勤奮好學,有七步之才。先帝曾因他名聲在外,打算直接召他入仕,竟被他以學業未精為由婉拒了。先帝愛才,越發欣賞他。張相果真不負衆望,二十出頭高中進士,一路高任。
他不甘心同無功受祿之人平起平坐。以“外戚不得幹政”為由勸皇帝,勸着勸着,最後居然傳出來一句話:
“朕就是把天下送給國丈又如何?”
好家夥,天下若可以輕而易舉送給他人,這個皇帝怎麼能讓人放心。這句話是不是趙崇衍說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已經被貶了。
朝廷大事想不明白,趙月華幹脆不再想,隻能恭賀二兄趙崇苻登基。
趙崇苻對曾後臨朝專政這件事想得倒開,直言:“阿娘幫朕管事,是為朕分憂,朕心甚悅。”
輪到曾後不樂意了,既然自己有能力,為何不能正大光明地享萬人敬仰,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即便那人是親兒子。
曾少臣在羽林軍中的職位僅次于常思賢,曾後同常思賢都器重他,常思賢年紀已大,任誰都覺得曾少臣是下任羽林軍大将軍,是替曾後掌握羽林軍的人。
趙月華和曾少臣的結合會是趙、曾兩家聯合最響亮的招牌。
假如她與曾少臣都不曾有過婚娶的話。
曾少臣與他的夫人相守十年,即使夫人無所出,也不曾納妾,依舊恩愛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