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氣果然如劉明義所料,雷雨交加,傾盆大雨如注,震耳欲聾的雷聲在紫禁城上空轟鳴。這場精準的預言讓崇祯皇帝徹底信服,連續三日召他至西暖閣密談。
崇祯皇帝提出“剿撫兼用”的策略,說道:“流寇裹挾饑民十萬,若全數剿殺,恐傷國本。”他讓劉明義按“剿首惡、撫脅從”的辦法行事。劉明義明白皇帝的考量,精銳部隊要留着對抗關外的清軍,必須分化流賊的力量,才能減輕朝廷的負擔。
三日後的清晨,奉天殿内,群臣列班而立,氣氛肅穆。
崇祯皇帝将一柄鎏金尚方劍親手交到劉明義手中:“劉琰,朕擢你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總督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軍務,賜你專斷之權。”
此言一出,滿朝嘩然。按照明朝的制度,總督有權指揮和調度各鎮總兵,但劉明義的權力範圍顯然更大。
崇祯皇帝又補充道:“除孫傳庭部留守遼東外,其餘九邊各鎮兵馬皆聽劉明義調遣。”這幾乎給了劉明義半壁江山的兵權,群臣無不驚愕,竊竊私語聲此起彼伏。
崇祯皇帝見狀,微微擡手,示意衆人安靜。他目光掃過群臣,語氣堅定而嚴肅:“諸位,大明如今内憂外患,流寇肆虐,清兵壓境,局勢危如累卵。非常時期,需用非常之人。朕今日破格任用劉明義,絕非一時沖動,實有諸多緣由。”
“其一,明義雖出身寒微,但其先祖劉德乃誠意伯劉基親傳弟子,自幼研習《易經》之學。此次陝西戰事,他所提之策與前線密報不謀而合,足見其才智過人。”
群臣聽聞此言,微微點頭,心中疑惑稍減。
“其二,先祖太祖高皇帝曾言,誠意伯劉基乃天授奇才,其斷言劉德公後人或可挽狂瀾于既倒。此乃天意昭然,不可違背。”
群臣聞言,心中一震,紛紛交頭接耳。
“其三,明義預測天氣之能,亦是天意之助。朕命他推算天氣,他斷言‘寅時起風,辰時雲聚,午時三刻必降雷雨’。天氣果然如其所料。此乃天意眷顧,不可不察。”
崇祯皇帝語氣愈發嚴肅:“非常時期,需用非常之人。劉明義之才,或許正是上天為我大明預留的一線生機。朕今日破格任用他,望諸位卿家勿以出身論英雄,當以國事為重,全力支持。”
劉明義并非光杆司令。此前,各地已有練兵任務,軍隊的組建和訓練正在進行中。在籌集兵饷的這段時間,劉明義暫居東華門外的會同館。這皇家驿館平日接待番邦使臣。
西廂房内,他對着《孫子兵法》眉頭緊鎖。燭光映照着禦賜蟒袍的金線雲紋,比起往日青衫多了七分威儀,臉上是從未有過的凝重,專注地翻閱着書頁。
戰場瞬息萬變,僅靠推測和天氣預測遠遠不夠。國家危難之際,他隻能硬着頭皮上,盡全力為大明的存續而戰。
書案旁,一名婢女正在為他研磨,忍不住偷偷打量他。被他專注的神情吸引,竟有些出神。劉明義的側臉棱角分明,眼神深邃,透出一股沉穩的魅力。這位督師大人不僅才華出衆,相貌也如此出衆,難怪皇上如此器重他。
劉明義合上《孫子兵法》時,夜已深沉,燭台裡的油都快燒幹了。他揉着發酸的眼睛,起身回到卧室,習慣性地解開外袍搭在屏風上。突然,他警覺地停住動作。
黑暗裡傳來均勻的呼吸聲。
他摸出火折子,輕輕一晃,點亮了油燈。燈光亮起,這才看清——竟是衛斓!她正趴在八仙桌上熟睡,發髻歪斜着壓在胳膊上,幾縷碎發垂在臉頰邊。
劉明義僵在原地,雙槐村那聲“明義哥”又在耳邊回響。他以為那是幻覺,可眼前這一幕,難道又是一場幻覺?直到冷風灌進脖頸,他才回過神來,發現窗戶大敞着。他忙輕手輕腳地走過去,關緊窗栓。
回過頭時,衛斓已經醒了,揉着眼睛笑道:“明義哥,你終于回來了,我等了你一天!”
“你……等我?”劉明義有些難以置信,聲音裡帶着一絲顫抖。
衛斓點點頭,語速飛快地解釋她如何在長沙時被侍衛抓走,才知道自己竟是郡主,之後便被軟禁在公主府,每日不得出門半步。
劉明義這才反應過來,眼前的人不是幻覺,而是真實存在的人!他抓住她的肩膀,上下打量着。她衣裙上沾着牆灰,發間還挂着一片枯葉。他問道:“你是怎麼出來的?”
衛斓笑了笑:“是桓影帶我翻了牆。”
劉明義被她拽着坐到椅子上,聽她絮絮叨叨地講起京城的見聞,她興奮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長沙研究了幾個月都沒找到青黴素,沒想到回到京城後,竟然無意中發現了一株有效的綠黴,現在正在培養中。雖然她的行動受限,但公主對她的研究很支持,她想做什麼都随她。
她還講了許多在公主府的見聞,以及從長沙北上途中的趣事。燭光下,劉明義專注地看着她手舞足蹈的樣子,眼角泛起笑意,時不時點頭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