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不是老秦家就有這麼個傳統,曆代有為的繼任之君幾乎都遭遇過嚴格的磨砺。秦惠文王早年因為觸犯商君的新政被秦孝公下令流放,秦昭襄王年少時也曾因為維護秦燕兩國的盟友關系被派往燕國為質,秦莊襄王也是在趙國為質的時候和趙姬生下了咱們的始皇大大,而始皇大大更不用說了,出生于趙國邯鄲,直到九歲那年昭襄王去世,孝文王繼位,嬴子楚被立為太子,為了給秦國添堵,也為了不讓秦國更親近韓國,趙國才将始皇大大放回秦國。可以說這些有為的明君前期都是曆經磨難才得到了最終的勝利。】
嬴稷:……
嬴子楚:……
嬴政:……
沒有,我們大秦沒有這麼個傳統!!!沒有!
赢柱擡頭望天:今天的我因為沒有做過質子和父王、兒孫們格格不入。
【始皇大大是不是在磨砺扶蘇咱們後世之人不得而知,但扶蘇确是曆史評價的‘剛毅勇武’,他不是懦弱,而是不知道始皇的用心和對他的期冀。】
我現在知道了,扶蘇對着天幕裡隻聞其聲不見人影的後世之人躬身一揖,感激涕零。
此刻,所有人這才恍然大悟。
難怪扶蘇公子那時候沒有陪在陛下身邊,原來在這之前,這位隐形太子就因為觸怒了始皇帝被貶去了上郡監軍,這才給了趙高和胡亥這兩個狗東西可乘之機,也讓自己痛失皇位後身首異處。
【胡亥得位不正,那麼身為隐形太子的扶蘇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為了能穩坐皇位,趙高就和胡亥找到了李斯,李斯并沒有一口答應,他起初是拒絕的,畢竟李斯是真的效忠始皇大大,君臣相得。但終究大秦曆代丞相不得善終的詛咒太讓人心心驚,利益至上的李斯終究還是背叛了這段君臣情誼。】
始皇嬴政咬牙切齒的狠狠道:李斯,荀子就是這麼教你的嗎?
同樣是荀子的弟子,怎麼韓非就能為了韓國悍不畏死,你在朕死後立刻就轉投他人了呢!
就為了維護自己身為丞相的尊榮,失去自己享受多年的榮耀,你就在趙高那狗東西三言兩語的挑撥下背叛了朕?!朕倒要看看,你放着朕給你安排的路不走,你自己會有什麼好下場!
想到曆代秦相的下場,嬴政不怒反笑,看着天幕的目光灼灼,悍然不畏。
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朕承受的住!
李斯雖然被關入了鹹陽獄中,但在始皇帝沒有下令對他做出懲罰之前,獄吏們還是不敢對他用刑的。
雖然在獄中看不到天幕,但黎蘇蘇的講述卻不斷的傳入他的耳中,再次聽到自己背叛了曾經效忠的皇帝,李斯渾身戰栗、顫動,想要給自己辯解的話一個腹稿都打不出來。
辯解什麼?又什麼可辯解的?
為了一己之私,他背叛了自己的君主,害死了公子扶蘇,扶持胡亥這個讓大秦二世而亡的禍害登基,這是他的罪孽。
他也不想背叛陛下,和趙高那個奸賊扶持胡亥上位,可之前天幕解說的趙高的威逼利誘實在是讓他膽戰心驚。
商鞅、張儀、範雎和呂不韋,這些血淋淋的榜樣都在地下看着他呢。和他政治理念不合的扶蘇上位,更親近蒙恬和蒙毅,他李斯便要退居一射之地,嚴重的隻怕會失去丞相之位,一旦他在秦國朝堂這個虎狼窩裡失去了權勢和地位,之前被他壓制的政敵将會全面反撲,他迎來的反攻支隻會更狠,得罪了太多人的他的下場必定是死無葬身之地啊!
既然如此,他為什麼不能放手一搏?
他聽着後世之人的講述,直到大秦二世而亡,現在隻盼着那人能講的快一些,早些把自己的結局說出來,無論如何讓他死個明明白白。
【李斯以始皇大大的名義給扶蘇寫了一道诏書,說他:數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數上書,之言诽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還問罪蒙恬:将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将王離。扶蘇接到這封诏書後,直接就想遵旨自殺,蒙恬都勸他‘複請而後死’,結果扶蘇直接對蒙恬道:‘父賜子死,尚安複請!’于是自殺而亡。】
黎蘇蘇歎息不已,覺得扶蘇真是蠢到家了,他和蒙恬掌管了三十萬大軍,打回鹹陽奪取皇位,登基稱帝是輕而易舉事。難怪後世許多人都議論,說是換成李世民在扶蘇這個位置上,直接就起兵打回去了。
不就是一個爹和一個兄弟嗎?這劇本李世民可太熟悉了吧。
李世民:……
一時間我竟無言以對。
【隻能說扶蘇被儒家給洗腦的太徹底了,哪怕始皇大大的功績和威望很大,扶蘇也沒有必要聽了這麼一道不知道真假的命令就去死啊。孔子都說過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荀子也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秦朝時期的儒家思想和後世的儒家有很大的區别,三綱五常什麼的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扔着呢,哪個跟你說的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你看看唐太宗和永樂帝,要是都和你似得直接自殺,哪還有後來萬人敬仰的盛世。】
對于扶蘇直截了當的赴死行為,從而讓胡亥登基後毀了大秦數百年的基業,大秦君臣皆是痛心疾首。
你不敢抗旨?
我看你頭挺鐵的呀!平時頂撞違逆陛下(朕)不是挺勇敢的麼!怎麼事到臨頭人卻萎了!?
手握三十萬大軍,這就是你撥亂反正的底氣啊,結果你懷疑一下都沒有,直接就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