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支持廢太子劉榮的大臣們也相繼被景帝劉啟冷落或罷黜。UP主就不是很明白了,諸呂之亂前後少帝的血還未幹,怎麼還有人敢卷入奪嫡之争呢。
例如原太子太傅窦嬰,他是劉榮的老師,自然向着自己的學生。但他很識時務,劉榮一倒,立馬向劉啟服軟,後面劉啟也高擡貴手放過了他。隻是做為原栗太子黨,窦嬰并不受景帝的重視。窦太後想要讓窦嬰當丞相,都被景帝給擋了回去。
不過這也正常,哪個皇帝會喜歡這種摻和君王立儲的臣子?他們當皇帝的更喜歡盡忠職守并且聽話的大臣。
最慘的還屬被景帝逼死的周亞夫。雖然周亞夫治軍嚴明,但不管他是出于什麼樣的目的支持太子劉榮,都注定會成為景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遲早要被景帝拔出。而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了景帝劉啟的眼光是真的好。】
“周亞夫?”
劉邦驚訝道,這個名字他還是有些印象的,畢竟有個陪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的爹,想不知道對方家裡的情況都不行。隻是,劉邦到底是做皇帝的人,并不覺得廢除個太子就需要逼死大臣,其中的緣由怕是不能示人。
而周亞夫的爹,周勃本人此刻都快emo了,他決定回家後就把兒子打一頓,打的他以後再也不敢摻和奪嫡之争。
同時恨鐵不成鋼的想,兒子你是有多頭鐵啊,老劉家的人你都敢惹?不知道你爹我見了皇帝除了恭敬行禮外,幾乎都是繞着走的嗎?行了,他算是知道了,孩子什麼的,還是得打一頓才老實。
文帝劉恒一愣,從腦海深處調出了周亞夫的資料。
其實他對周亞夫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雖然不喜歡周勃。尤其是在他徹底掌握了皇權之後,曾經被他忌憚的周家早就沒有了往日的不可一世,劉恒也就沒有再把周勃的子孫放在眼裡。但是直到某次在細柳營視察的時候,對周亞夫的印象确實不錯,認為他是個人才,所以才把人升為了中尉,警衛京師,也算是給兒子留下個人才了。
沒想到周亞夫未來居然是被太子逼死的?
劉恒不相信他的兒子逼死大臣僅僅是因為支持廢太子這個原因,裡面一定有更深層的意思。
很快的,關于周亞夫死亡的因由便被黎蘇蘇講述了出來,就是這其中的過程和結局讓全天下聽到的人都很是難評。
【當然,僅憑不支持廢太子并不足以讓周亞夫被皇帝逼死,隻是後來他的一步步操作将他推向了懸崖的邊沿,直到後來發生了兩件事,徹底的給了他緻命一擊。
因為周亞夫是鐵杆的太子支持者,因此得罪于妄想兄終弟及的梁王劉武,于是劉武經常在窦太後跟前說他的壞話,但景帝劉啟雖然知道這事,卻并不放在心上,但也沒有制止,因此周亞夫惡于窦太後。
後來,窦太後想要給家族裡封侯,但是沒有由頭,便想着讓景帝劉啟先封王皇後的兄弟為侯,而侯再順勢提及将窦家的子孫封侯,但是因為被周亞夫極力反對,封侯一事并未成功,這就同時得罪了窦太後和王皇後兩人。
而周亞夫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呢?他把劉邦的白馬之盟拉了出來,一句非劉氏不能封王,無戰功不能封侯,反之便是違背了高祖劉邦的盟誓,此舉是大不孝的,因此封侯一事到此為止。
而另一件事也跟封侯有關,不過這次要被封侯的不是外戚世家,而是匈奴人。
景帝時期,匈奴将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按理說皆大歡喜的事,景帝劉啟高興,想要封他們為侯,這在之後的朝代屬于很正常的事,但誰讓這時候是漢朝呢。
周亞夫第一個提出了反對意見,像一隻出頭的椽子,認為這五個匈奴将軍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如果将他們封侯,又如何懲罰之後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别人都沒有意見,偏偏周亞夫不同意,劉啟很不高興,覺得如果能通過封侯而收買匈奴人,也未嘗不可,當即就下了周亞夫的面子,将這五人封了侯。
周亞夫失望之下直接稱病請辭歸鄉,景帝本就不想再看到他,很快就批準了他請辭的奏折。
咱就是說,如果周亞夫知道武帝時期,不止一位匈奴王子被封侯,并且還是被人抓回大漢的,甚至因為對漢武帝忠心耿耿,而被他臨死前任命為托孤大臣,死後更是被陪葬皇陵,兩個兒子也跟着陪葬皇陵,那不得氣的揭棺而起啊。】
嬴政、劉邦、劉恒怎麼想呢?隻能說人都是雙标的,尤其是皇帝這種生物。
不随意給外戚封侯是正确的,端看劉啟也沒有說話就明白了,其實他也不想封皇後和太後的家人為侯。但是施恩于匈奴嗎?若是操作的好,通過收買匈奴讓其心歸朝廷,此舉也未嘗不可,不過是區區一個列侯的位置,得到的回報要遠遠大于送出去的東西,這樣看來,周亞夫确實有些小心了。
周亞夫的謹慎也不能說不對,雖然有自己的私心在,但背叛這種事有一就會有二,該小心的時候确實得小心。
但是也不能說景帝劉啟就錯了,都說千金買馬骨,皇帝們表示這事我熟,隻要表面上多多的給些賞賜,讓那些匈奴人看到背叛族群加入大漢就有好處,私底下卻不重用他們也就可以了,多麼簡單的道理?
或許這樣的操作不講道義了些,但他們又沒瘋?誰跟匈奴人講道義?隻要讓大漢越來越好,讓心向大漢的匈奴人越多越好就可以了。
靈活變通一下,這就不是不講道義,而是棄暗投明了。
都知道跟着匈奴混沒前途,吃不飽穿不暖,還不都齊刷刷的投奔朝廷了。
而周亞夫認為的那些不守節的大臣,他們一旦背叛,那就是犯了叛國罪,三族,九族都不想要了?隻能說背叛的代價太大,盡管試試看,是你的骨頭硬還是朝廷的刀槍鋒利。
“高祖定下的規矩就是如此,本将軍何錯之有?”
周亞夫滿眼的迷茫不解,他都是按規矩行事啊,哪裡做錯了?
黎蘇蘇聽不到他的心聲,否則高低得給他頭上來一棒子。
祖制如此是不錯,但也要看坐在皇位上的是哪一位皇帝啊?如果換成好脾氣的宋仁宗,說不定這事就這麼過去了,但漢景帝劉啟是誰?
那是大漢棋聖,一不如意就抄起棋盤砸死堂兄弟的暴脾氣龍人,連兒子都能逼死的狠人,你區區一個武将算什麼東西?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動不動,擱哪個山頭唱什麼歌,封建時代,認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是很危險的,被皇帝逼死,也隻能說是自找的吧。
而劉邦和劉恒、劉啟聽到匈奴王子被封侯,更是随葬皇陵的一段話後,頓時心花怒放,覺得子孫真是為自己争氣,劉啟當即就抱着徹兒不停地連親了好幾口,被小劉徹嫌棄的不行,皺着好看的眉頭,努力的擦拭臉蛋上的口水。
而後,小劉徹朝着母親王夫人伸出了雙手,他不要被臭臭的父皇抱,他要香香軟軟的阿母,要阿母親親他。
劉邦心裡樂的不行,笑意渲染的他眉開眼笑的。
嘻嘻,不知道這個匈奴王子是冒頓的哪一輩兒子孫,哈哈哈,日後不但被他的子孫給抓到了大漢的地界,還對大漢忠心耿耿,死後更是陪葬皇陵,哈哈哈哈,他聽着怎麼那麼解氣呢?
不可自制的,劉邦的笑聲越來越大,在呂雉看瘋子一眼的眼神下,嘻嘻哈哈的笑着。
隻是,有些迂腐之輩就和周亞夫想的那樣多了,覺得匈奴王子終究不可相信,誰知道他究竟是不是在裝模作樣,若是在衆人都沒有防備的時候,他突然被挑起了不軌之心,對大漢來說,很可能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這位重用匈奴的武帝膽子也太大了。
隻能說,幸好他賭赢了,哪個匈奴人是真的對大漢忠心耿耿。
老年的劉徹含笑的目光看向金日磾的方向道:“後人說的匈奴王子就是愛卿吧?确實是我大漢的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