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全能兩項的預賽選手有46人,将從中決出16人進入決賽,決賽成績排名前5的選手均獲得奧運參賽資格。男子組也是同樣的人數與名額安排。
因為人數衆多,為了避免比賽時間過長觀衆産生疲勞,組委會特意安排了大循環方式來進行攀石的預賽。
所謂大循環,就是所有運動員排好出場編号後,男子1号和女子1号共同出場爬各自組别的第一條道,第一條TOP後或時間結束後,兩人休息5分鐘。與此同時男子2号和女子2号出場爬各自第一條道。而前面的男1和女1在休息時間結束後直接開始第二條道的攀爬。以此類推。
每當有一名選手結束攀爬開始休息,就立刻上一名新的選手開始爬前面的道,确保時間盡量被填滿。
這種賽制往好了說是節約時間,并且對觀衆來說賽場上永遠的人在攀爬。很多觀衆都是一邊在場下自由穿梭聊天吃吃喝喝,不時看向岩壁上運動員的表現。仿佛是來參加一場派對,而選手的存在隻是給他們助興的。
但運動員并不反感這種氛圍,因為他們也覺得很輕松。沒有尴尬的安靜冷場或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加油助威,他們可以毫無負擔的專注挑戰線路。
唯一對運動員不友好的是,因為自己從一條線下來後立刻有其他選手補上,所以有種被人在身後拿鞭子抽的感覺。
還有一點,因為賽場上同時太多人爬,賽事直播必定要做取舍,除非是觀衆愛看的大明星,否則很少有人得到了攝像機的全程直播。
陸風銘就隻看到了飛羽爬第一條道的完整直播,第二條和第三條他隻能看個遠景和偶爾的近景特寫。
第一條是一條動态協調線,乍看不難,主要的幾個岩點似乎也都又大又好抓。
但飛羽之前的人都沒有完攀。
陸風銘不時要回房間看父親的狀況,所以在飛羽出場前他隻是粗略的看着手機裡的直播,并不能準确看出這條線的難點在哪裡。
但他直覺難點在于這些看似簡單的岩點都是迷惑項。
看着能雙手雙腳大動态過去的點,若真是這樣跳去了下面的點,反而會因為岩點位置太歪身體失去平衡。
看着能用挂腳來卡住的大坑,實際真挂上了腳反而會無法伸手夠到遠處。
看着最後要靠大動态來同時雙手拍TOP點和TOP旁邊的點,實際大部分人拍後都撐不到半秒就脫手。
飛羽會怎麼處理呢?
她在第一個迷惑項就沒有被幹擾,沒有用大動态,甚至連初始的對抗都放棄,直接隻用一隻右手握住岩點、一隻左腳踩住下方造型。她右腳向身後擺動蓄力,隻一次發力就幾乎是貼着岩壁一步到位,從後向前擺動的右腳穩穩踩住新的腳點,右手毫不費力握住手點固定住了身體。
觀衆的驚呼聲響起。
這種看似雲淡風輕的處理方式,背後是驚人的指力和重心控制。
然後在其他人或挂腳或鎖膝糾結半天的一處雙開門造型點,她又異想天開的直接移動到整組造型右側,靠左腳蹬和右手摟的對抗輕松夠到下一個手點。
隻剩最後兩個點,但她選擇了動态發力去拍。
很遺憾,她在這裡滑落。
後面又嘗試了三次,在最後這一步最終沒有成功。這條線她隻得10分。
5分鐘休息後,她開始第二條平衡線。鏡頭裡幾乎沒有給她近景,陸風銘在屏幕上隻能看到她的背影。
單從背影看,她似乎胸有成竹,但表現卻不盡人意。
這條平衡線岩壁向内微微傾斜5度,一共七個點,包括四個玫紅色點和三個綠色點,都是又大又光滑且沒有凹槽的造型,在其中一個Zone點和最後的TOP點都加上了不到半個指頭大小的輔助點。
飛羽三點起步後,依靠不錯的臂長輕松夠到了玫紅色手一個點,兩腳在兩個綠色造型上站穩。此時她的兩手拍在兩個呈90度略靠近的一大一小月牙造型上,接下來隻需要把兩隻腳固定在這兩個月牙造型,再站直身子去夠側上方的TOP點即可。
但她和前面幾個選手一樣,在這裡狀況百出。
她嘗試了各種固定兩腳的排列組合,左腳挂、左腳蹭、左腳扣、右腳踩、右腳側方蹬、右腳反方向蹬,但都不能固定好雙腳後讓身體在岩壁上站立起來。
陸風銘看的有些焦急,不由說出口:“别松左手!别用動态!”
但飛羽嘗試了兩次,都是直接動态兩隻手拍過去,然後不出意外的跌落。
觀衆視角和運動員視角下的線路解題方法很難相同。
一方面,觀衆身處遠距離,隻能看到平面布局和選手位置,卻看不清岩點的形狀、紋理、凸起角度等,所以觀衆一般默認每個岩點的每個位置都可用。但實際比賽對遠動員來說,岩點上往往隻有一兩處是舒服的可用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