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小俞?你來看看這個。”
隊友的呼喚将蘇俞俞那逐漸微妙的思緒止住。
一份微泛着黃的舊報紙被遞到了跟前,灰白色的紙張融入周遭水泥的環境,暗紅的字體就顯得格外刺眼。
“《女學生上樓梯不慎失足緻死》”
“近日,本市梧桐路少管所的一起意外事故重新将大家的視線拉回到室内設施安全上。”
報紙本身其實隻是個科普樓梯隐藏危險的簡短報道,關于事故的描述相當粗略,是很經典的标題黨作品。
可由于事故發生地實在特殊,整件事也随之耐人尋味起來了。
指腹輕輕拂過紙張,暗紅的字迹已經幹透無法被更改。
“經查,死者身份為×××(女,學生,本市人),失足死于前往教室辦公室的路上。”
“她的班級距辦公室隻有一層的距離,是很不起眼的簡短路程對吧?卻造成了場不可挽回的悲劇……”
“她随身攜帶的眼鏡,也斷在了樓梯之上,永遠沒法再被修複。”
配圖正是被摔斷了眼鏡腿的黑色眼鏡。
依舊是被抹去的名字,蘇俞俞對此已經分外熟悉。
自從上次比對過學生卡和眼鏡上的塗抹她便開始懷疑,現下看到這報紙上被塗黑的名字,她更是肯定了自己的推測。
這些亂碼,皆是人為故意造成的。
每次塗抹的形狀,輕重,甚至用具皆是不同,顯然不是系統的手筆。
應當和先前隻讓他們拿取一部分道具的是同一人。
隻不過這次的目的性更明确,對方想讓他們将林笙如,林伊,熙曉曉三人誤解成成同一個人。
被那人故意放到明面上的林伊,雖有着那所謂的舉報信和自殺信,但配合着突然出現的報紙,很難不讓人聯想是被人謀殺後僞裝成自殺的。
再加上先前在宿舍樓獲得的,與配圖上堪稱一模一樣的眼鏡。配上熹浔他們在教學樓,與蘇俞俞所附身原主同一位置課桌上的“林伊”刻痕,整個推理過程絲滑得不可思議。
一套流程下來,連兇手都格外明确,被舉報的朱主任将會是最佳人選。
這是張很完美的誘導網,在給予一點謎團的同時又能保證整個故事推理的簡單程度。
對于新人玩家來說,定是一騙一個準的。
但很可惜,蘇俞俞偏生通過綁架朱主任知道了林笙如的存在。
虛假的線索鍊,隻要有一處被發覺,便會滿身破綻。
既然裡世界的原主是林笙如,那麼二樓靠窗末排座位和眼鏡主人是林伊的假設就不成立。
配上先前舉報信中,為了表明林伊的林姓,而被迫截取在舉報信中的二年級學生身份。
這個本會被當成誤導“自殺案”的線索,如今缺成為了這條推論的鐵證。
林伊,必然是二年級的學生。
而案件對受害者的描述是教室在二樓,屬于一年級學生。
樓梯事件的死者撐死也隻能是在林笙如與熙曉曉之間。
要麼是林笙如和熙曉曉有着相同的眼鏡,要麼就是熙曉曉的眼鏡後來被林笙如拿走使用,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帶上眼鏡後在裡世界會變成林笙如。
但鑒于眼鏡的介紹中隻有一個×××,蘇俞俞更傾向于是第一種情況。
那麼在眼鏡腿沒斷的男生林笙如,和至今都沒有眼鏡出現的女生熙曉曉之間。
熙曉曉無疑會是最有可能是“失足案”受害者的那位。
真正受害者既已明了,林伊那所謂的舉報信也再無了作用,畢竟如果對方是想誤導他們朱主任是兇手,那他就必然不會是真兇。
層層推理下來,先前的各種結論都被一一推翻,能用的線索竟是隻剩下他們遊戲開局獲得的自殺信了。
反倒是一直困擾他們的,由于不知道任務中對自殺的定義而遲遲無法确定哪場命案才是任務的問題,被順帶揭開了些許。
目前已知的兩起案件,熙曉曉的“失足案”與林伊的“自殺案”。
“自殺案”自不必多說,完美符合原任務中的描述,“失足案”又因為其特殊性質,如若要硬說,也能勉強符合自殺的定義,再加上這種挖坑行為相當符合遊戲作風。
如果不是對背後那人小動作的過分了解,他們還真未必能判斷出來。
後者雖然受害人被掩蓋,但整個案件的性質不變,如果順着案件去探索和推理,難免不會順着發現真兇。
前者則截然相反,受害人雖是成為了最受矚目的那位,有關于她的案件卻被一再降低存在感,甚至直接嫁接到别的案件上。
哪個才是真正被極力掩蓋的那方,一目便知。
那麼順着這條線推理下去,那個一直給他們使絆子的家夥,人選也有了參考。
導緻封校要被調查的既然是“自殺案”,那麼還能有相關報紙流入學校的“失足案”自然會是時間線最前端的那個。
與之有關的熙曉曉被首先排除,時間太過久遠,有關她的案件描述又過于邊緣化,不像是副本的核心人物,更像是被人拉出來墊背的,與幕後人的吻合度并不大。
接下來就是位于時間線上第二個的“自殺案”,極力掩蓋住有關她的案件,還作為副本的核心,自然很遭人懷疑。
但如果她是幕後的人,将自己推到台面上的行為便是最不合理的。除非她是什麼愉悅犯,不然這種堪稱送死的做法,并不符合邏輯。
那麼,排除完,隻剩下最後一個選項了,目前仍未有任何有關他的命案,也全程不将自己擺在明面,不僅同副本核心林伊同姓,有着隐約關系,自身也有不少線索,甚至同熙曉曉還是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