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節攬着易十三的腰肢幾個轉身躲開人群,站在牆角,看見眼前亂象皺起眉。易十三也取下了面具,看見不遠處的護國寺。
“十三,你先回去,我去寺裡看看。”
“不,我和你一起去。”
李知節點點頭,兩人在往外湧的人群裡逆行去寺裡。
進到寺内,就看見主持正在組織僧人不要亂。李知節趕緊上前表明身份,詢問情況。
“剛剛有一夥黑衣人突然沖到後院普慧的禅房裡,翻箱倒櫃,還砍傷了幾個沙彌。那時普慧正在偏殿禮佛,他們在寺裡亂串又去偏殿抓走了普慧,有幾個香客也受了傷……”
主持一邊打着佛語一邊跟李知節說明情況,又有沙彌來喊,李知節便讓他去忙,自己往偏殿而去。
“普慧大師被抓走了?”易十三不緊不慢跟在李知節身後。
“嗯,此事非同小可,我先去偏殿看看再說。”
易十三不再言語,跟着李知節去了偏殿。
偏殿已被翻的亂七八糟,但并未有大團血迹,據當時在殿裡的香客說,黑衣人并未傷害普慧大師,隻是不停地詢問他“東珠在何處”,普慧大師不回,他們就抓走了他。
從偏殿出來去往後院禅房,大抵也是一樣,受傷的沙彌已經被帶走,禅房裡隻剩下李知節和易十三兩人。
易十三看着亂作一團的禅房,皺起了眉,上月她來這裡還是清淨規整的。
“沒有殺人,隻是砍傷了攔路的沙彌和香客,卻将普慧大師常住的禅房和禮佛的偏殿翻了個底朝天,看來他們主要還是奔着東西來的,”李知節分析,“東珠?李繼成的東珠?”
那十來箱都被他命人擡回了京城充入國庫,還有什麼東珠,那失蹤了的刻了佛偈的十八顆東珠!
想到卷入津縣一事的挂月樓的女子,李知節看向易十三,“津縣那會兒是你拿走的東珠?”
“額……”易十三不知道怎麼說,她是拿了東珠回來,可是當時在津縣,官府并未說一定要收繳這批東珠。而且拿回來之後,她就交給了朝月夫人轉贈給了普慧大師,也沒聽說那東珠有什麼問題啊。
“東珠怎麼會到了護國寺?”李知節心中已有答案,繼續問道。
“上個月普慧大師開壇講法,夫人就讓我送過來了,”易十三有些氣惱,什麼語氣啊跟審犯人一樣,“你懷疑我們挂月山莊啊?我們若要拿又怎麼會送出去,你少血口噴人!”
“我不是這個意思,”李知節有些着急解釋,又不知道怎麼說,“十三,我現在必須馬上回去,我先送你回去好不好?”
“我不用你送!你趕快回去,查清楚,免得冤枉我們山莊!”易十三說完氣沖沖跑了,李知節礙于要事在身也不能去追,隻能歎口氣往甯王府而去。
到了甯王府,管事卻說甯王已經休息,不見客。
“王管事,此事事關重大,我必須見到甯王,當面陳述。”
“李小将軍,不是我不讓你進去,實在是甯王此時不方便見客。”管事就是不讓李知節進去,怎麼說都不行。
李知節急的團團轉,以前也有過這種有急事的時候,甯王就算休息了也會起來接見他。想了想還是必須回禀,李知節往裡沖去,把管事和院門口的護衛都吓了一跳,趕緊跑過去攔住他又把他拖出了院子。
李知節一直在那裡大聲喊叫,動靜鬧的很大,正在書房辦公的甯王世子都被驚動,詢問書房外的小厮。
“外面發生了什麼事?”
“禀世子,是李小将軍,來找王爺,被管事攔在了院外。”
“李知節?”聽見主院那邊的動靜一直沒停,放下狼毫起身出了書房。
到了主院門口,果然看見李知節在那裡“撒潑”。
“李知節,還不停下,大晚上的像什麼樣子!”
李知節轉頭就看見一錦袍男子在小厮丫鬟的簇擁下過來,白衣金邊,清俊矜貴,穩重自持。是甯王世子楊策,雖然比他小三歲,但從小就老成。
“世子,”李知節轉身規規矩矩行了禮,“确實有極重要的事,他們卻連進屋禀報都不讓。”
“你小點聲,莫要吵到府裡其他人。”楊策擺擺手讓管事和護衛都退下,身後的小厮和丫鬟也站遠了些,就留下兩人說話。
“有什麼急事?”
楊策從十二歲開始就跟着甯王處理公務,他們這些追随甯王的人對于楊策都不陌生,楊策受甯王親自教導,他們自然也看重甯王世子,并無隐瞞。
“護國寺被一夥黑衣人襲擊,他們在找李繼成那十八顆刻了佛偈的東珠,因此抓走了普慧大師。”李知節長話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