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六張交椅,兩山頭挂着四季吊屏。
行者正然偷看處,忽聽得後門内有腳步之聲,走出一個半老不老的婦人來,嬌聲問道:“是甚麼人,擅入我寡婦之門?”慌得個大聖喏喏連聲道:“小僧是東土大唐來的,奉旨向西方拜佛求經。一行四衆,路過寶方,天色已晚,特奔老菩薩檀府,告借一宵。”那婦人笑語相迎道:“長老,那三位在那裡?請來。”行者高聲叫道:“師父,請進來耶。”三藏才與八戒、沙僧牽馬挑擔而入,隻見那婦人出廳迎接。八戒饧眼偷看,你道他怎生打扮:
穿一件織金官綠-絲襖,上罩着淺紅比甲;系一條結彩鵝黃錦繡裙,下映着高底花鞋。時樣-髻皂紗漫,相襯着二色盤龍發;
宮樣牙梳朱翠晃,斜簪着兩股赤金钗。雲鬓半蒼飛鳳翅,耳環雙墜寶珠排。脂粉不施猶自美,風流還似少年才。
那婦人見了他三衆,更加欣喜,以禮邀入廳房,一一相見禮畢,請各叙坐看茶。那屏風後,忽有一個丫髻垂絲的女童,托着黃金盤、白玉盞,香茶噴暖氣,異果散幽香。那人綽彩袖,春筍纖長;擎玉盞,傳茶上奉。對他們一一拜了。茶畢,又吩咐辦齋。三藏啟手道:“老菩薩,高姓?貴地是甚地名?”婦人道:“此間乃西牛賀洲之地。小婦人娘家姓賈,夫家姓莫。幼年不幸,公姑早亡,與丈夫守承祖業,有家資萬貫,良田千頃。夫妻們命裡無子,止生了三個女孩兒,前年大不幸,又喪了丈夫,小婦居孀,今歲服滿。空遺下田産家業,再無個眷族親人,隻是我娘女們承領。欲嫁他人,又難舍家業。适承長老下降,想是師徒四衆。小婦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肯否如何。”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甯心,寂然不答。那婦人道:“舍下有水田三百餘頃,旱田三百餘頃,山場果木三百餘頃;黃水牛有一千餘隻,況騾馬成群,豬羊無數。東南西北,莊堡草場,共有六七十處。家下有八九年用不着的米谷,十來年穿不着的绫羅;一生有使不着的金銀,勝強似那錦帳藏春,說甚麼金钗兩行。你師徒們若肯回心轉意,招贅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榮華,卻不強如往西勞碌?”那三藏也隻是如癡如蠢,默默無言。
那婦人道:“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時生。故夫比我年大三歲,我今年四十五歲。大女兒名真真,今年二十歲;次女名愛愛,今年十八歲;三小女名憐憐,今年十六歲,俱不曾許配人家。雖是小婦人醜陋,卻幸小女俱有幾分顔色,女工針指,無所不會。因是先夫無子,即把他們當兒子看養,小時也曾教他讀些儒書,也都曉得些吟詩作對。雖然居住山莊,也不是那十分粗俗之類,料想也配得過列位長老,若肯放開懷抱,長發留頭,與舍下做個家長,穿绫着錦,勝強如那瓦缽缁衣,雪鞋雲笠!”
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隻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那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他卻心癢難撓,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針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走上前,扯了師父一把道:“師父!這娘子告誦你話,你怎麼佯佯不睬?好道也做個理會是。”那師父猛擡頭,咄的一聲,喝退了八戒道:“你這個孽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甚麼道理!”那婦人笑道:“可憐!可憐!出家人有何好處?”三藏道:“女菩薩,你在家人,卻有何好處?”那婦人道:“長老請坐,等我把在家人好處說與你聽。怎見得?有詩為證,詩曰:春裁方勝着新羅,夏換輕紗賞綠荷;秋有新-香糯酒,冬來暖閣醉顔酡。四時受用般般有,八節珍羞件件多;襯錦鋪绫花燭夜,強如行腳禮彌陀。”三藏道:“女菩薩,你在家人享榮華,受富貴,有可穿,有可吃,兒女團圓,果然是好。但不知我出家的人,也有一段好處。怎見得?有詩為證,詩曰: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從前恩愛堂。外物不生閑口舌,身中自有好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