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不止一次,有過立端華為皇太孫的想法。
可當今皇帝李麒并不是個簡單人物,他能在波詭雲谲的後宮活下來,還能在女皇統治時掌權,最後接替女皇的位置,将皇位重新迎回李家,足以看出,這人十分善于弄權,也愛争愛搶。
年幼的端華什麼都不懂,比起權力,彼時幼小的她更在乎親情。
年老的盛天皇帝更沒有心力,為了孫兒去跟自己的兒子再争一次皇位,再加上從未有過皇帝傳位給孫輩的事例,最後此事隻能不了了之。
或許是因為端華公主差點兒搶了自己的皇位,又或者是傳統思想作祟,李麒上位後,第一件事是冊封二皇子李晖朝為太子。
李晖朝是皇後所出,占了一個嫡出名頭,加之還是男子,被大多數信奉儒家思想的朝臣擁護。
大公主對冊封太子一事,自是十分反對。
可大公主的母妃出身民間,出身幾乎是後宮嫔妃裡最低的那個,再加上她母妃身子不好,自她之後再無生養,她孤立無援,彼時不過及笄的她根本沒法反抗皇帝的決定。
而今十多年過去,現在的大公主,早就不是當初的她了。
當初的不悅,積攢在心裡多年,隻等着一個借口,立馬就會爆發出來。
李暮歌坐在馬車裡,看着馬車搖搖晃晃出了皇宮,往大公主府去。
大公主府就在皇宮旁邊,不算太遠。
李暮歌下車的時候,為她駕馬車的宮人提醒她,要在申時末之前回宮,以免宮門落鎖,被鎖在宮外。
申時末,下午五點之前回去,現在大概是中午十二點左右,時間夠用了。
李暮歌遇刺的消息被良嫔瞞得死死的,壓根沒有傳出梧桐殿,負責此事的郭勇是良嫔女婿,兩人配合默契。
現在正好方便了李暮歌,她剛遇刺,就能單獨出宮來了。
沒有拜帖,李暮歌被攔在了大公主府外,好在今日大公主并未外出,門口的護衛往裡傳了一句話,很快李暮歌就被人迎了進去。
帶她入門的人是大公主門下僚屬,名為僚屬,實則也算是大公主養得面首。
人很年輕,估摸着不足二十,高高瘦瘦的,臉長得白白淨淨,頭上簪着一朵盛放的白牡丹花,頗有些人比花嬌。
身為僚屬的智慧沒看見一點兒,身為僚屬的樣貌,倒确實不俗。
“見過十四殿下,問殿下安。在下姓張,名秋字子竹,乃是府上幕僚,大殿下正于大廳設宴款待友人,不便前來,還請殿下随在下入内。”
張秋先與李暮歌見禮,随後恭敬地引路,他從未見過李暮歌,看向李暮歌的眼神裡,難免帶了三分好奇。
意識到張秋在打量自己,李暮歌不悅地看了他一眼,吓得張秋立刻收回了那好奇的眼神。
李暮歌懶得跟張秋說話,主要是她其實有一點點的社恐,真的很不喜歡跟人溝通,若不是靠着心裡的那股火氣,她誰都不想搭理。
還有就是,她現在能用到大公主,不代表大公主是個好人,實際上,大公主也讓她很不爽,她看見大公主的人能有好臉色才怪。
因為在原文裡,大公主對李暮歌的死持不屑态度,認為李暮歌太過軟弱可期,但凡李暮歌強大幾分,死得人就不是她了。
“那麼多公主,榮陽不選年紀更小,更好下手的十八十九,偏偏選了十四,不正是因為十四無能嗎?身為公主,無能到連自己的命都丢了,有什麼好為她傷心的,如此無能愚蠢之人,盡早投胎去是好事。”
這段話,是大公主對她的幕僚說得,當時她赢了太子一手,躲過了太子的陷害,還坑了榮陽一把,正志得意滿,笑得開心。
她的幕僚與她玩笑,問她十四殿下去世,是否為這個妹妹傷心,她醉後吐真言,說了這麼一段話。
标準受害者有罪論。
你死不是因為兇手殘暴不仁,是因為你太弱。
走在大公主府裡,陽光照耀之下,公主府上一步一景,無處不奢華精緻,碧瓦朱檐,層樓疊榭,實在是美不勝收。
可李暮歌無心欣賞建築的壯麗,她回想起小說裡大公主的為人處世,憤怒帶來的勇氣如潮水般褪去,此刻隻覺身上一陣陣發涼。
皇室的這些公主皇子,還有那高高在上的皇帝,簡直就是僞人!
思考間,走過雕梁畫棟的長廊,她終于到了設宴所在的水榭。
高台之上的屋舍裡,傳來陣陣絲竹之聲,讓李暮歌不禁想起了那一場盛大的萬壽宴。
在萬壽宴上,她中毒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