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紀老師,你來啦,吃早飯了嗎?”
農場工作日上課時間是下午,用的是各位員工下午下班前的那段時間,前期多花點時間,将基礎打下,到了後期,她們懂得自我學習和鞏固的方法之後,就不需要花這麼多的時間來教學了。
休息日上課則在早上,上完半天後,大家就可以去忙各自的事了。
“嗯,吃過了。”長曉應,她在學校食堂吃的早飯,還遇上了兩位早起去圖書館學習的同學,就坐下一起吃了。
“我是農場的小許,跟你聯系過的,王老師給我發過你的照片,所以認得。”小許是去年畢業的大學生,跟長曉算是沒有太多代溝的同齡人,所以嚴心蔚特意安排了她來對接。
“你好你好。”長曉沖小許和氣地笑笑,然後抱着自己提前準備好的教學工具,跟着小許走進農場。
一路上小許都在滔滔不絕地介紹着,這塊種的是什麼,那塊種的是什麼,開花的是什麼,結果的又是什麼。農場的每一棵植物她都熟稔于心。
“你們農場可真漂亮。”長曉由衷感歎。
同樣是在山裡,同樣背山靠水,和她之前住過的那棟瓦房可以說是天差地别。
這兒不僅僅果樹多,花也種得多,一路走過去,不論視野往哪兒轉,都能看到一簇盛開的鮮花,再配上山清水秀的背景,看得人是真舒服。
住在這應該很解壓吧。
“小紀老師想逛的話,早上的課程結束後我帶你好好地逛一逛。”小許在前頭領路,領着長曉走向上課用的那間木屋。
在農場,隻要是建築,就是木屋的造型,也是用真木頭搭的,與周圍的環境相匹配。
“昨天你在微信裡說,要給我一個座位圖是嗎?”眼見着要到上課的地點了,長曉提醒道。
“對對對,我打印出來了。”小許趕緊在一疊資料裡翻出一張打印紙,遞給長曉,說,“這是今天來上課的學生的名錄。聽你說安排了互動環節,所以還是弄一張有對應的座位表比較好,你能叫得上名字。”
跟學生課堂不一樣,在同一間課堂裡上課的學生,年紀都差不多,但她們這,上至五六十,下至二三十,都有,所以小許還在名字背後貼心地把年齡以及她們常叫的稱呼标出來了,方便小紀老師叫人。
長曉正需要這個,她拿到座位表,掃了一眼,看到了今天上課的總人數是28人。
隐隐地記得少了一個。
王老師提過一嘴,她上課時是29人,那就代表有人缺席,可能是有什麼緊急的事要處理。
長曉牽挂了一下,但沒多問。
擡腳走進教室,小許幫着介紹了一下:“這位是今天給我們代課的小紀老師,王老師的學生,你們可以和我一樣喊她小紀老師。”
話音剛落,一聲齊齊的“小紀老師”從教室裡爆發出來。
長曉發現自己給一群年紀在三十歲到六十歲之間的姐姐們上課和給一群學齡前的孩子上課,沒有分别。
她們臉上的笑容熱情而真摯,她們眼裡的光彩溫暖而明亮,她們渴求知識、好奇而懵懂的神态,和孩子們一模一樣。
長曉也用教孩子的方法教她們。
小紀老師上第一堂課時,小許在門外聽了,感慨小紀老師上課的氣氛是真歡樂。
王老師上課注重講授,她能把知識講得很深入,能把不同領域的東西結合起來,系統性地講解。
小紀老師年輕而有活力,注重互動,注重上課的氛圍,又能很好地照顧到每一位姐姐的心理。
有幾個年紀稍大,性格安靜内斂,不好意思張口發音的姐姐,在小紀老師的鼓舞之下,都做了第一次的嘗試。
鼓勵真的很重要,春風化雨滋潤人心又給人力量的鼓勵更是難得。
才聽了一節課,小許就喜歡上了小紀老師的教學方式,覺得很适合農場裡的姐姐們。
等嚴老闆回來了,她要跟她彙報去。
小紀老師真是個寶,能不能跟王老師說一聲,讓她多來幾趟,有她在,農場裡的姐姐們哪裡還愁學不懂學不會啊,邊上邊玩就将這些知識吸收了。
*
晚上,在别人家果園裡看了一天果樹的白钰曬蔫了。
陽光太大,她又得一棵一棵地把關篩選,耗費的心力可想而知。
回來以後,她這朵喜濕怕曬的蘑菇隻想找個安靜清涼的地方待着,蹲一蹲,離土地近點,好好地回一回身上的水汽,就在宿舍裡帶着沒出去。
同時間回來的嚴心蔚和采購組同事已經在食堂吃飯了,白钰卻不在,負責打菜的何萍問了一嘴,才知道白钰今天是技術骨幹,忙裡忙外的累壞了,沒有食欲,不想吃飯。
山裡出來的人實在,吃飯是頭等大事,不吃飯問題可太大了。
何萍和還在後廚忙碌的兩位大廚合計了一下,做了點開胃的小菜,打了幾個雞蛋,做了碗西紅柿雞蛋湯,盛了一碗米飯,給白钰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