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江淮,畫風急劇轉變,男耕女織、犁地插秧陡然變成斷壁殘垣,饑民遍地,百姓身着補丁衣服,踏着草鞋,艱難行走,路邊躺着許多無人認領的屍骨,有秃鷹啄食殘渣剩肉,也有百姓搜刮錢财衣物......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注1】真實看到這些景象,李世民才切實感受到這個時代的老百姓生存狀況是多麼艱苦絕望。
倘若他們有糧可食,有地可耕,有屋可居,斷不會被張角他們忽悠,起義造反,拿着腦袋換吃食。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注2】袁術的滅亡不僅僅是因為曹操讨伐,更因為他自身橫征暴斂、奢侈無度,失了民心,失了民心等于失去根本。”李世民面色肅然地說道。
蒯良在一旁說道:“皇上,臣以為咱們可以在此處以大漢皇帝的名義設一些粥棚,一來可以救濟災民,二來可以讓百姓了解到皇上的仁德,自願歸附大漢。”
一旁的蔡瑁反駁道:“皇上,此法不可,咱們所帶糧食有限,後面到底還要打多久,現在仍未可知,如果後期因為軍糧不夠,導緻戰争失敗,得不償失,臣以為此種行為,萬萬使不得。”
“皇上,臣并不認為赈濟災民影響咱們軍隊接下來的戰況,咱們現在所處之地背靠荊州,後方補給随時供得上,而且老百姓都是無辜的,他們不是賊寇,也不是敵軍,我們有能力有條件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就應該盡力而為,況且收攬民心本身也是一種無形的戰争,我們還可以借機搜索一些關于袁術的情報,包括他的藏身之所等。”蒯良據理力争地說道。
李世民聽後說道:“咱們南征北戰為了什麼?功成名就?名留青史?至高無上的權利?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為了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既然不影響接下來的戰事,蒯良,你帶着所率部下負責赈濟災民事項,記住維持好秩序,避免造成哄搶、踩踏事件,同時做好思想宣傳工作,還得防止敵人偷襲搶糧。”
“臣領命!”
蒯良說完以後,就調轉馬頭,率領一支隊伍去準備赈濟災民事項。
蒯良出生于荊州豪門士族,蒯良的父親蒯鈞曾任南陽太守,蒯良的母親跟諸葛亮是親戚,所以蒯良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不僅足智多謀,還能夜觀天象,他是三國除了諸葛亮以外,少數懂得天文的名仕。
雖然剛出生就是地方豪族少爺,後來又位居高官,從小到大都未受過一丁點苦難,但是很難得,蒯良在谏言獻策的時候,經常都會考慮到底層老百姓的處境,能夠設身處地替他們謀福利。
鑒于蒯良之前實施了許多安撫民心的政策,而且效果都很不錯,李世民相信蒯良能夠處理好這件事情,便安心率領着【玄甲軍】和蔡瑁等人繼續北上,前往支援關羽。
一路之上,入目所見,跟剛踏入江淮地界的場景差不多,士卒凍餒,十室九空,餓殍遍野,百姓相食。
蔡瑁跟在李世民的一旁,為了緩解同行的尴尬,李世民就問蔡瑁道:“德珪,你也看到江淮地區的情況,有什麼感想嗎?”
蔡瑁略顯緊張,大腦飛速旋轉,開始組織語言。
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年少讀私塾之時,正在走神間被先生提留起來回答問題。
李世民看到蔡瑁有些手足無措,便說道:“隻是發表一下你的看法,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大膽地講。”
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吃了一顆定心丸以後,蔡瑁便開始回答李世民的問題。
“回皇上,袁術雖然有稱帝的野心,但是卻沒有作皇帝該有的德行,更沒有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本事,對内不安撫百姓,對外不結交友鄰,盲目稱帝,盲目進攻,衆叛親離,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李世民聽後點點頭,“分析得有道理,你再展開來詳細講一講。”
蔡瑁看到自己剛剛所講的得到李世民的認同,接下來講得時候便顯得更坦然。
【怎麼有一股濃濃的班味。】
【像極了我跟領導一塊兒出差,領導在路上突然詢問我工作情況時候的窘迫。】
【原來大家都有這種遭遇呀,還會詢問你即将要處理的工作計劃和應對方法。】
【本來愉悅的出差旅途頓時變成了嚴肅的工作彙報......】
“袁術稱帝之前曾經寫信給陳珪: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歸。今世事紛擾,複有瓦解之勢,誠英乂有為之時。【注3】他想學劉邦,趁機取得天下,所以壽春稱帝,後來劍走偏鋒,聯合匈奴和黑山賊共同出擊曹操,匈奴是兇悍的民族,實力強悍,但是這三夥卻被曹操以少勝多,追着屁股打,打得跑回了老家,袁術北伐不但沒能北上統一中原,還将自己的地盤丢了不少。回來以後沉溺于奢侈,心胸狹窄,百姓離心,有能力的部下也都離他而去。曹操隻是他失敗的一個誘因,真正失敗的原因是他自身......”蔡瑁分析說道。
【蔡瑁分析得還行呀。】
【一句話:能力配不上野心。】
【語文課代表你好!總結得一陣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