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把文試放在前頭果然是明智之舉——大家見面就交手,樣子總歸沒有那麼好看,而且和盟剛開幕,多數人還在興頭上,先行文鬥,大多數人都會留場觀看;倘若首戰即為武鬥,文鬥随後再上,很多對文論毫無興趣的修士會尋各種借口溜走,待文試落幕再悄悄返回,徑直參加最後一場。
文試分三輪,第一輪為作文,限一個時辰内作出一篇文論。賽者經過搜身,确保無夾帶作弊後,于何氏主殿靈犀殿入座,其他人在場外敬候,外場每個席位上設有觀景鏡,可窺見殿内衆人情況。
銅鑼聲響,開考不久,靈鶴書院的書童将題眼寫于絹布上,呈至外場所有修士面前。
蘇筝一看,題眼是“文道可廢否”。
這題,好寫也不好寫。修仙界不重文,文人經常聚在一起自憐自歎:讀書十餘載,最後除了去教書,别無他法。是個讀書人都能借題發揮、有話可說,不至于偏題離題鬧笑話,可也是因為好寫,想寫得出彩出新、與衆不同就是難上加難了。
這次文試,連竹萱和桃符以及跟着來的所有學生都進去參考。連竹萱考取靈鶴書院多次,最是熟悉書院考官的口味,場上下筆氣勢如虹,口中念念有詞;桃符寫下一段就要停筆沉思,寫得慢,但字是真秀麗,其他的學生表現也都挺好,蘇筝透過鏡子看來看去,瞥見了何英的身影。
何英也跟着她們一塊來了瑾水,原本青鳥念在她身份尴尬,不好參加這種何氏主辦的和盟,安排她守閣,何英卻再三表示并不在意何氏,隻求帶她去。
何英寫得不快不慢,很穩,看樣子也是下了功夫的。
殿内的賽手不覺時辰漫長,外面候着的人才是難熬,還不允許大聲喧嘩。好容易挨到比試結束,殿門一開,衆人都立刻圍了上去,接回各家人。本輪當日出排名,參與者零零總總算起來超過三百人,隻取前一半,競争很是激烈。
好在放榜後,連竹萱和桃符都高居前列,連竹萱擠進了前十甲,桃符相較連竹萱落後幾名,學生裡也有三四位踩着線過,歡呼着找連竹萱邀功。何英一語不發地跟在後頭,她雖也夠資格入圍,但排名落後,甚至比不過學生。
第二輪考校詩才,是場鬥詩會。時辰定在晚宴,于戌時二科準時開啟,這次共一百五十名文士,三人一組,分為五十組。抽簽選定對手,一共五十隻簽,抽中相同數字的組互為對手。
共計二十五場,每場單獨開展,一晚上的時間根本不夠,靈鶴書院将詩會分為五個批次進行,每一批開設五場擂台,同時進行。這次考的是臨場反應,徒有才思不夠,還得敏捷迅速、能說會道。
最好的選擇是連竹萱和桃符加上何英三人一組,勝算更大些,但連竹萱怕學生們膽小怯場,陪她們組隊去了。桃符和何英一同,加上青雲閣另外一個入圍的學生,成了一組。
抽簽後,連竹萱分到了第三批,而桃符她們運氣欠佳,位列首批。這場比試由靈鶴書院的五位仙師親臨,當場出題、評定高下。剛開場,仙師都比較耐心,題目會更刁鑽一些,評級也輕易不授“甲”,因此排在前面的文士會吃虧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