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帳中人吩咐了仆童幾句,便遣其去左側書案傳話。老先生點點頭,寫下了題目,隻不過這次改成了七絕。
輪盤搖出的又是十一真韻,仆童隻好将之前收回去的韻牌匣子又送了來,然後将題目挂到了木闆上——是“采薇”。皎皎心想,寫完假隐士,這回要寫真隐士了。伯夷叔齊,後世看他們,自然敬佩有加,可當時的人們,卻隻把他們當作不服王化的壞典型,連活路都不願意給,說山上皆是周之草木,他們既然不食周粟,那麼便連周木也不應該吃。不但如此,在他們連周木也不吃,活活餓死後,還要編個故事說上天“遣白鹿乳之”,而他們貪心想吃鹿肉,鹿知道他們的心思不願再來,兩人才餓死。仿佛這樣,就能說服自己,不是自己逼死了他們,而是他們咎由自取。皎皎不勝感慨,不由提筆寫下:
西山不見采薇人,唯見山中白骨陳。
許是此間多義士,直言草木亦周臣。
詩呈到紗帳處,其中之人歎道:“姑娘這是…… 算了,拿過去,出下一首吧。”
大概是因為上一首帶了“臣”字,這次的題目是“君臣”,搖出的則是十灰韻,依舊限七絕。皎皎不禁吐槽這題目又大又空,讓人無從下筆,所以寫了好幾種内容,最後選定了其中一種謄寫下來:
長安勝日今何在?唯有漁陽戰鼓哀。
昨夜九重宮阙裡,君王何事問蓬萊?
紗帳中人沉吟良久:“用唐玄宗之典,細細品來,竟有三種君臣關系,讀來也有三種不同的意思。”又似乎十分感慨,連念了兩次“君王何事問蓬萊”。
皎皎卻沒什麼心情聽他品評,可能寫了太久,有些渴了,手腳也有些冰冷無力,而且可能由于剛才的題目太難,導緻自己寫完了依然有些心煩意亂。
老先生那邊寫下了下一次的題目——“複禮”,限七絕。題目挂起,輪盤則是搖出了十一尤韻。韻匣送來的時候,皎皎正以手支頤略作休息,瞟了一眼題目,不由苦笑一聲。
複禮?是覺得克己複禮,一切問題就都會從此消失嗎?可惜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論克己複禮,王莽倒是忠實地踐行了,想要以此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可結果卻是身死國滅,令人不勝唏噓。皎皎搖搖頭,提筆寫下:
千夫所指欲何求?大廈将傾水滿舟。
舊禮不平天下事,此生原是罪山丘。
紗帳中人接了詩,卻并未品評,也未送去給老先生,隻是吩咐仆童讓先生直接出下一首的題目。
梅任行在詩取走時瞥過一眼,待反應過來出于統治需要,人們對于王莽的印象隻有“篡”和“僞”,并不像俯仰山那麼客觀時,詩卻早已被取走呈到了紗帳處。好在那人将其留了下來,并未借題發揮,但依舊有些後怕,又覺得那人也許真的沒有什麼惡意,隻是單純想要皎皎為他寫幾首詩吧?
老先生并未看到《複禮》一詩,所以這次的題目是“思歸”,七絕,輪盤搖出了五微韻。看着仆童送來的韻匣,皎皎暗歎自己這次是既逢上窄韻,又遇上寫爛了的題目,正無頭緒,卻忽然想起一個人,于是略一思索,寫下:
南陽一夜秋風起,便解青絲作雪飛。
二十七年今去也,先生何故不曾歸?
詩呈到紗帳處,其中之人歎道:“當年的童子也許就是這樣等了一年又一年,等到愁白了頭發,也沒有等回他的先生吧。‘何故不曾歸’,二十七年之前,是忙于匡扶社稷,歸不得;二十七年之後,是已魂歸泉下,歸不得。兩地秋風,卻是一處相思,一處長眠……”
老先生接過詩,過了好一會兒,才抖擻精神,寫好了下一首的題目。這次的題目是“補天”,限七絕,搖出的是一東韻。皎皎并未多作思索,一揮而就:
天間一捧蒼黃水,多少生靈苦海中。
浩蕩青冥如可補,何哀埋骨亂蘆東?
紗帳中人念了兩遍“如可補”,方遣仆童将詩送去左邊書案。新的題目挂起,是“理水”,仍是限七絕。輪盤搖出的仍是一東韻,所以韻牌匣子也便沒有撤換。
皎皎道:“師兄,禹的父親,鲧,治水用了幾年?”
梅任行道:“九年。”
皎皎道:“那他死在哪裡?”
梅任行道:“羽山。”
皎皎點點頭,提筆寫道:
湯湯洪水盈天下,浩浩襄陵息壤空。
九載蒼生多餓死,羽山之後幾時終?
紗帳中人讀罷,道:“‘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姑娘似乎對《尚書》很是熟悉,能夠随手化用。隻是為什麼是‘蒼生多餓死’,而不是死于洪水呢?”
皎皎暗道,《尚書》佶屈聱牙,我才不熟悉呢,隻不過課本上有節選,又在《故事新編》中看過罷了,等等,為什麼這麼多題目——不過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印象太深,所以直把内容往上靠:“洪水初次來時,确實有很多人死于洪水,活下來的人會遷至相對安全一點的地方。”
那人道:“既然安全了,為什麼還會餓死?”
皎皎趴在書案上:“師兄,我好累。你幫我說吧。”
梅任行點點頭,代為答道:“因為不能長久,水必須要治理。洪水勢頭太猛,可挖掘荒地之土費時費力,那時不懂施肥,需要輪耕維持土壤肥力,所以鲧拿開墾耕種後正在休息的土壤修築河堤。若是洪水自此而絕也就罷了,可堤壩越修越高,洪水卻依舊泛濫,人們可以耕種的土地也越來越少,自然會‘蒼生多餓死’。”
那人道:“息壤是正在休息的土壤,不是可以自行生長的神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