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其實有折疊椅,但奚郁沒坐下,站在那裡和樂了了搭話,她問樂了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畫畫的,聽到樂了了說自己任性非要學藝術,她說:“你做了很正确的選擇。”
嘗試過,也許會失望,會痛苦,會後悔,但起碼不會在很多年之後,渾渾噩噩地過着普通的人生的某一個晚上,想着當初要是試一試就好了。
普通人的一生中可以用來肆意揮霍,可以不計後果地去失敗的時間就那麼幾年,起碼是失敗了,而不是壓根沒有嘗試過。知道結果的後悔總比幻想當初要是試試說不定就能成功而後悔要強。
即使結果都是一樣的,即使最終都是渾渾噩噩地度過毫無意義的一生,但也許,那一段讓後悔自己的人生,從某個方面來說,也是有一點意義的。也許有一點,總比肯定沒有好。
從這個角度去想的話,樂了了不否認自己做了正确的選擇。
“很多人都不敢冒險,人們更偏向選擇有更多前人走過的路,即使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因為普通,因為無所謂,所以失敗了也沒關系,這樣确實輕松得多。”奚郁說,“你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一點就已經比不少人要強了,你願意為了它去付出更多,也敢在清楚這樣選擇的風險的前提下毫不猶豫地做出行動,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更少。”
那又怎樣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敢去行動,可結果證明,我隻不過是繞了一大圈,再回到“正路”上的傻子罷了。
樂了了在心裡反駁,奚郁卻說:“也許結果和你自己的預期相差很多,也許你自己并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但是你想一下,十年前的自己,看到你現在的畫,會不會很高興?你再想一想,十年後的自己,回想少年時的熱情,又真的會像你現在這樣後悔嗎?”
十年後……樂了了不知道,但如果是十年前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也許會很興奮吧。可那不過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确實有很多人畫得比你厲害,我也相信你的技巧還有提升的空間,但至少你已經有了自己的風格。獨特的,隻屬于你的風格。你不需要跟别人比較,也不需要跟自己比較。你已經試了,做了,得到結果了,那就不要再糾結過去的選擇是否正确。既然已經重新選擇了讓它純粹地作為一個愛好,那你隻要一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并且帶着最初的那份心情去享受這個過程,就夠了吧?”奚郁看了看表,她一會兒還有事兒,要離開一段時間,“我不太懂畫,但我真的很喜歡你的畫,明亮、柔和,很溫暖。”
樂了了低着頭,直到奚郁走開,這裡隻剩她一個人,才抽出紙巾擦掉模糊視線的液體。她咬着下唇内側的肉,一點聲音沒出,紙巾濕了一張又一張。
奚郁的話她并不能全部認同,但也不能全部否認。
那段時間,樂了了内心了糾結很久,那張畫也畫了很久。奚郁很忙,樂了了也不是一直閑着,對方并不着急要畫,樂了了就更想在她在的時候去畫,可能是家裡有個半大小子成天添堵,奚郁也樂意和她一起待一陣,聊聊天。
畫作完成的那天,樂了了看着耗時成倍但并不比平時水平更好的畫,主動提出降低酬勞,奚郁卻拒絕了。她說,這張畫完全值得這個價錢。
興許是想着今天大概是最後一面了,也可能是算作小小的補償,樂了了邀請奚郁一起去吃個飯,她請客。
奚郁同意了,對于她要請客也沒有做不必要的推脫,兩人邊吃邊聊,樂了了聽奚郁恨鐵不成鋼地念叨自己兒子,奚郁教樂了了學校安排的有哪些事其實不做也沒關系。奚郁對自己離過婚的事毫不遮掩,她的婚離得很和平,沒有争吵也沒有不可原諒的錯誤,就隻是兩人合不來。本身就是相親認識的,沒什麼感情基礎,奚郁每每提到此事,都隻會再贊歎一遍自己當初明智的決定。飯後,披着夕陽,走在人聲鼎沸的大街上,即将分别前,樂了了有些不舍。她很小聲,真的很小聲的說了一句:“我可以給你畫一張畫像嗎?”
“嗯?”奚郁回過身,樂了了以為她沒聽見,剛要說沒什麼,就聽見奚郁半開玩笑地說:“好啊,免費的嗎?”
樂了了愣了一秒,随即像是怕她反悔似的,抓着她的手,睜大了眼,無比認真地看着她說:“當然!”
于是,每周約定一個雙方都有空的時間見面的生活又持續下來,地點依舊是在那處花房。出于私心,借着背景的鏡子,樂了了将自己的身影也放進了畫裡。奚郁看了看畫中鏡子裡的面龐,摸摸她眼角的淚痣,問她:“是不是把這個忘了?”
樂了了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女人,但沒想過會是這樣。
一起将畫移到陰涼處後,樂了了悄悄去抱來了一束花。
那一年,樂了了二十三歲,奚郁三十七歲。
年輕的女孩站在陽光下,懷裡的花束是粉薔薇和白色的滿天星。奚郁終究是沒有接,她并不是不能接受女性,但是她畢竟比樂了了大了十四歲。她對樂了了說,也許你現在隻是一時沖動,一個月,我們不要見面,也不要聯系,一個月後,告訴我你的答案,我也會給你我的答案。
一個月後,樂了了帶着一盆芍藥,來到了奚郁面前。不是花束,也不是花枝,而是盆栽。
“美麗高貴,依依不舍,真誠不變的愛。”她對奚郁說,“你覺得這盆芍藥,是什麼含義呢?”
奚郁試了試花盆的重量,确認自己帶得回去:“那就暫且,覺得它是依依不舍吧。不過這依依不舍,是‘結情’還是‘惜别’呢?”
不是完全的拒絕,也不是完全的接受。她的猶豫,在樂了了看來就是肯定,23歲的年紀,還允許她再熱烈一次。
“我們又不會‘别’,自然不是‘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