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還的。”葉厘很堅持,他笑着道:“你和二嬸還得給小柳和榆哥兒攢嫁妝呢。”
“到時候意思意思就成了,本就是賠錢貨,哪能再多多的置辦嫁妝?”
“好了好了,你忙吧,我這就進城了。”
江大河擡腳要走,當然,他不忘叮囑葉厘,點豆腐的法子絕不能教給江芽。
葉厘:“……”
算了,等他将豆制品生意做大做強,再好好和江大河講道理。
今日他依舊做冷水豆漿,若是豆腐沒賣完,那他就炸成豆腐泡。
煮豆漿前,他先舀出了一小盆。
江芽這小家夥饞豆漿饞了兩日了,今日必須得讓他喝到小肚子裡去。
點完豆腐,将盛滿水的陶罐壓在馍筐上,他看了眼天色,準備先做午飯。
昨個兒江福正宣傳的是他中午便能将豆腐做好,待會肯定有鄉親上門買豆腐,因此這午飯得提前一些。
玉米餅子吃完了,得再蒸一些。
他昨日将豆渣摻進了玉米餅子裡,今日亦是如此。
今日的豆渣有些多,和面時他就多加了半碗白面增加筋性,調和口感。
至于菜,那當然還是豆腐。
小蔥拌水豆腐,清淡又美味。
他剛把午飯做好,江麥、江芽兩個小家夥便背着豬草回來了。
一家三口開飯。
正吃着,第一個買豆腐的人來了:江福正。
他身為族長,得以身作則,積極支持葉厘。
葉厘很感動,但豆腐還沒壓好,這會兒隻能買水豆腐。
江福正并不介意,水豆腐就水豆腐,嫩,正适合他七十歲快沒牙的老母吃。
江福正買了三斤水豆腐。
葉厘又稱了十斤豆子,讓他帶回去。
得知是江大河送了豆子過來,江福正便将十斤豆子接了過去。
江福正走後沒多久,又有人登門了。
來人是住在江家東邊的秋梅嬸。
秋梅嬸當年與江母交好,現在葉厘做起小生意,她也積極的前來支持。
秋梅嬸還沒走,又有客人登門:
江大河的媳婦也就是葉厘二嬸梁二香來了。
梁二香是來幫忙的,葉厘給她切了塊豆腐,将她勸了回去。
這麼點小生意,哪裡用得着讓梁二香跑一趟。
梁二香走後,江父的堂哥江大川來了……
……
野棗坡一共二十二戶人家,村小,一有個什麼動靜,那就是全村皆知。
原身嫁過來二十天,村人早知他是什麼德性。
昨日江福正領着葉厘四處打廣告,惡毒草包一夕之間竟掌握了豆腐秘方,這将村人的好奇心高高勾起。
一是好奇,一是得給江福正面子,于是今個兒村人早早的過來,想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會做豆腐。
就這一頓飯的功夫,竟來了十多戶。
等真見了裝在柳筐裡的豆腐,衆人直驚歎,還真會做啊?
葉厘揚起笑臉招呼衆人,他本就打算搞開業大酬賓,再加上今日的豆腐壓得不夠瓷實,水分多,因此,每人他都多給二兩,喜得村人不住的誇他大方又能幹。
他坦然接受衆人的誇獎,熟稔的應付着每一位鄉親,叔啊嬸啊爺啊大娘的喊個不停,看得一旁的江麥驚訝不已。
等這一波忙完,隻餘下一小塊豆腐,不足半斤。
這下子不用炸豆腐泡了。
他端起裝銅闆用的小簸籮,扒拉了一下,裡面共有二十九個銅闆。
案闆下的麻袋裡也有七斤多的黃豆。
一些家中種了黃豆的村人舍不得拿銅闆買豆腐,就拎了豆子過來換豆腐。
一斤黃豆換一斤半的豆腐。
今日的成本隻有十斤黃豆和鹽鹵,一斤黃豆三文,鹽鹵五文,共三十五文。
現在收回五十文。
一共賺了十五文。
還成,不算白忙活。
江麥、江芽兩個小家夥喂了豬喂了雞,正準備出門撿柴。
葉厘出了竈房,叫住他們:“過來,給你們倆發工錢。”
“?”
江麥頓住腳步,懷疑自己聽錯了。
這個人要給他和芽哥兒發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