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裡,大家會不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靈帝害死的先帝,為什麼曆史上對懷帝的死因一直沒有一個最終定論,他的死始終是疑雲重重,天災論和人禍論争個不停呢?因為這涉及大晉的一個政治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制!】
【大晉察舉制分為歲科和特科兩大類,歲科每年一次,特科時期不定,皇帝和朝廷有需求了才會開。通過特科上來的人,由皇帝親自考察,最高可以被任命為九卿,簡直是一步登天,相應的,舉薦人身份地位就比較高了,比如三公、諸侯王或者郡守。
周見泉就是被當時還是吳王的靈帝舉薦給中央的。先帝接到消息很高興,哎呀我弟弟給我推薦人了,一看,勇猛知兵法,是個人才,重用,必須重用,于是他就把周見泉提拔到身邊了。】
【靈帝借此想在先帝身邊放一個給他說好話的心腹眼線,大部分人是相信的,但要說他想要周見泉謀害先帝,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有些不可能。
因為大晉為了解決察舉制的腐敗問題,配套使用了連坐制度,什麼意思?就是誰推薦的人犯錯違法了,誰就要受到同樣的處罰。先帝死了,周見泉要是被治罪殺頭,靈帝作為諸侯王,他逃不了,甚至可能會被連坐丢了小命,所以就有一些人說他是為了自保,才會保下周見泉。】
【可你要說他沒有謀害先帝,沒幹虧心事,他能心虛成這樣?】
【當下史學界大部分人是傾向于靈帝跟先帝的死脫不了關系,哪怕沒有直接動手,他也間接動手了。先帝遇到地震是真的,周見泉将人救起來也是真的,至于他送回宮的究竟是遺體,還是隻剩下一滴血,命懸一線的鎖血狀态,後續有沒有人趁機做什麼,比如拖延太醫救治,那就不确定了,史書上沒有寫。
一件事搞不清楚誰是兇手,就看事情的結果對誰最有利,誰最受益,很多事情便有了答案。不要看他們說了什麼,要看他得到了什麼。】
大臣們若有所思點頭,這話說的有理,在場的人跟天幕一樣,也是傾向于二皇子不幹淨,誰叫他得到的好處最多。
殷璋覺得二皇子有道德,雖然不高,但他确實有道德,幹出了弑兄弑侄的事兒,最後沒有變成那種類人鬼物,隻能說明他對太子是有感情的,即使這份感情比不上他對皇帝之位的渴望。
太子想到天幕說二皇子繼位後做噩夢的狀态,歎了一口氣,老二心狠卻不夠壞,真正的惡人應該心安理得,沒有絲毫倫理道德負擔。
【靈帝繼位後,朝中的公卿大臣們并不太支持他,先帝雖說放權給他們,但他說過的話,大臣們還是會聽的。靈帝就不行了,他的政令是真的出不了未央宮。
他當皇帝不是為了當傀儡,他就想要收回權力,怎麼做呢,剛開始他态度比較好,比較勤政,想着向大臣們展現他的才能,讓他們知道他能治理好國家,自覺點把權力還回來,别逼他動刀子,畢竟他手裡有人。他的封國很富裕,當時的諸侯王手裡是有軍隊的,同時能自己收稅,甚至可以自己鑄錢。】
永興帝看向太子,太子掩面,這是他的鍋。
【可是靈帝實在不是一個多有耐心的人,三公的态度都開始松動了,結果他不幹了。
他的思路很簡單粗暴:殺掉這群不聽他話的大臣!什麼忍辱負重,什麼默默發育,什麼忍一時風平浪靜,統統見鬼去吧,他直接上物理手段。】
【靈帝用他的驚世智慧,創造性的搞出來一個“腹诽罪”。他肚子裡說朕壞話,他想犯罪,想也不行,想也有罪。他以此為由,殺了一批朝廷上不聽他話的大臣。】
大臣們忍笑,天幕促狹,智慧就智慧,偏在前面加上一個驚世,聽着不是啥好詞,正笑着呢,他們就聽到皇帝以腹诽罪殺了一批人,一想到自己可能會是其中一員,他們哽住,臉上的笑也僵住了。
【人都有陰暗的一面,偶爾上班上煩了,誰沒有想過把老闆扔海裡喂鲨魚,但我們是光說不練假把式,哪像靈帝來真的。死在他手裡的那些大臣,到了地府,估摸着可以跟後世大頌那位死于“莫須有”的越飛來一場交流會,交流下各自的死法誰更荒唐。】
大臣們:“......”不,他們不想。
永興帝砸吧下嘴,饒是他見多識廣,他也沒想到老二這個兒子的路子這麼野。不過轉念一想,不怪老二覺得直接殺人見效快,他能當上皇帝,不就是殺了太子嗎?
永興帝沒忍住又湊了二皇子幾拳頭:“給朕跪好!朕沒有叫你起來,你就不準起來。”
又挨湊的二皇子以為永興帝是不滿他弄出來的腹诽罪,罪名是不好聽,但有了這個罪名,不管他對大臣們做什麼,他都師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