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明瑤稱為楊婆婆的店家是個慈眉善目的老婆婆,身邊帶着一條黃狗,這個時間她大概也是要收攤回家去了,聽了曲明瑤來吃面也沒嫌麻煩,樂呵呵地應了一聲,就掀開鍋蓋去煮面。
“楊婆婆做的面很好吃,顧娘當初也是吃了楊婆婆做的面,後來才執意勸楊婆婆開個面館的。”曲明瑤一邊接過楊婆婆遞來的米酒一邊對秦弈解釋道。
顧娘是個面冷心熱的人,看上去不好相處,但實則卻幫扶了不少鄰裡鄉親。楊婆婆就是其中一個。
楊婆婆是西北逃荒而來的難民,當年華興與北域幾番作戰,征兵的隊伍将楊婆婆的丈夫和兒子拉上了戰場再沒回來,楊婆婆中年守寡,為了活命隻能一個人跟着難民的隊伍一路南遷。
楊婆婆已然是中年婦女了,卻依舊精幹,從西北蠻荒之地一路跟着隊伍走到柳州一代,有不少體質孱弱的難民在半路殒命,楊婆婆竟一直撐到了柳州。
因為水土不服的緣故,楊婆婆一到柳州就一病不起,難民人多,且都是家破人亡才出來讨活頭的,自然不肯為楊婆婆一個人停下進程。
那時正值嚴寒隆冬,楊婆婆大概也以為自己熬不過這一劫了,她沒有開口挽留和求助同行的人,一個人默默離開了大部隊。
楊婆婆本想着在柳州将養一段時日,若是能好過來,便皆大歡喜,若是熬不過這一劫便也認命了。
楊婆婆沒有錢住在柳州城裡,隻能在城外的難民營裡住着,難民營都是些沒錢住房的貧苦百姓,楊婆婆憑着自己年輕時的精壯能幹竟也将日子過得不錯。
正巧那一日顧娘接了城外鄭員外家的生意,去鄭員外府上給鄭老夫人過壽,回來時遇上了大雨,顧娘怕城門下鑰便急匆匆地往回趕,金升泰搜刮民脂民膏,柳州城内在他的治理下都不甚太平,更不要說城外的路了,城外的土路本就不平整,下了雨路上更是泥濘,顧娘一不小心就扭到了腳,被同樣淋雨的楊婆婆遇上了。
楊婆婆從前也是個熱心能幹的人,二話不說幫顧娘背着琴,又騰出一隻手來攙着顧娘,兩人就這麼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回了難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