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被廢,母族也受到牽連元氣大傷,男主的太子之位便岌岌可危。
盡管前頭兩個兒子死時男主還未出生,皇帝還是毫不留情地廢了太子,将人貶到義州。
出事後,男主一開始也被禁足東宮,出發前連見一面自己母親的機會都沒有求到。
他相信自己母親不會做出這種事,但遠在義州,被勒令無诏不得離開,他即便想要查清真相為母申冤,也無計可施。
收到旨意,男女主一路風塵仆仆回到京城,還未去拜見皇帝,先被帶去見了母親。
男主母親此時已經算是強撐着一口氣等男主回來,見到男主,沒說多少話便去世了。
原來是壽安公主也就是皇帝原配之女查清了真相,害死她兩個兄弟的是賢妃,還了男主母親清白。
說起賢妃,她是在皇帝原配還在世的時候便入了皇帝後院,還生下了一子一女。
皇帝登基時,男主還沒出生,被立為皇後的男主母親隻生下了兩個女兒。
賢妃母族聯絡大臣向皇帝施壓,要立賢妃之子為太子,畢竟皇帝當時隻有這一個兒子。
皇帝便下旨讓賢妃之子住進了宣徽殿,配備了太子三師規模的老師,雖然并未正式入住東宮,也沒有冊封太子,但這些動作已經有要将他立為太子的苗頭了。
但不過三月,皇後有孕的消息傳出,局面又有些僵持,朝内外都在等皇後産子,看是男是女。
最後,男主出生,朝廷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皇帝有了嫡子,自該立幼子為太子,另一派則認為男主還小,為穩定朝局,當立賢妃之子。
事情一直沒有定論,直到男主漸漸長大顯露聰慧,朝中支持他的人多了起來。到男主八歲時,皇帝給他起名為承運,立為太子。
而賢妃之子依舊是親王,早就被移出皇宮,隻是也未曾讓他去封地上,在京城建了王府居住。
這便是男主成為太子的過程。他八歲成為太子,十八歲被廢,如今母親的冤情得以昭雪,也不知前路為何。
壽安公主查明真相呈給皇帝,皇帝便把男主母親從冷宮接回了皇後居所蓬萊殿,但她此時已經油盡燈枯,撐不了多久,唯一心願便是見兒子一面,這才有了男主被召回京城的旨意。
母親去世,即便自己又被封為親王,留在京城,男主依舊深陷失去母親的痛苦悲傷之中,好在有女主的陪伴,有些安慰。
之後便是兩人在京城相互扶持,無論多麼困難的境遇都不放棄,在男二的幫助下平定了發起叛亂想做女皇的壽安公主,最終男主登基,立女主為後。
簡單總結,這其實是一本披着權謀皮的甜寵文。寫男女主相處的日常要比朝堂線多許多,林安瀾很輕易能感受到這些事情發生,隻是為了促進男女主的感情發展。
但權謀的地方邏輯也還算嚴謹,登場的人物性格鮮明,反派也沒有多麼降智,讀下來确實觀感很好。
林安瀾是什麼時候覺得不對勁的呢?大概就在男女主這邊在京城安定下來,男二那邊又出了事的時候。
男二父親周大将軍戍守邊關,吐蕃突然進犯,與内賊裡應外合攻下兩城。
大将軍反應及時,帶兵平定,奪回兩城後又與吐蕃大戰幾場,尤其最後一場戰事延續許久,最終吐蕃退兵,周家軍慘勝。
之所以稱為慘勝,是因為這場仗雖然消耗吐蕃一半兵力,吐蕃元帥也被大将軍一箭射死,但他們自己也損失慘重。不僅兵丁數量銳減,為将的周家兒郎死的死傷的傷,大将軍也受傷頗重,引發舊傷,不治而亡。
消息傳來京城時,派來的傳信兵說在邊關的周家人僅有男二的三哥幸運留下一條命,但雙腿殘疾,後半生都不能再站起來。
男二深受打擊,回京的三哥告訴他,父親臨終前有一心願未了。
約在三十年前,周大将軍的姑姑所嫁林家男丁被抄斬,女眷幼子判了流放,卻在途中都喪了命。
大将軍一直想查清真相,還林家清白,但直到臨死,都還未達成,頗有些死不瞑目。
男二便振作起來,誓要完成父親遺願。但他打架沒怕過誰,查案這事着實不擅長,便去找了男女主。
本來,在知道男女主在一起之後,男二是不再想見到這兩人的,當年送他們去義州便說過是此生最後一面。
就算他們回京,男主封了親王,在京中炙手可熱,他也沒去和兩人見一過一次。男女主都來找過他,全被拒絕見面。男主自有皇族傲氣在,除了女主他不會對其他人委曲求全。女主知道男二對她的心思,雖然遺憾失去了朋友,但也不好再繼續糾纏。
這種情況下,男二和男女主的關系降至冰點。
為了完成父親遺願,男二違背曾經立下的誓言,承諾若是男主幫他這一回,日後便效忠于男主,為他鞍前馬後,可謂是放下一身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