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門戶,荀彧迎來客人。
他跨過門檻,來到廊下,隻見一位身穿青灰色布袍的壯年文士。
荀彧定睛一看,頓時滿臉驚訝,随即快步上前迎接。原來,來者竟是張昭。
早年間在洛陽遊學時,他們曾有過幾次交集,交流學問、暢談時事。
張昭,字子布,出身彭城張氏,家族是徐州名門士族,以儒學傳家,在地方享有聲望。他少年成名,弱冠之時已聞名徐州。
如今,他突然出現在這裡,荀彧心中瞬間明白了他的來意。
荀彧面帶微笑,捧袖作揖:“子布兄,自洛陽一别數年,不知你如今一切可好?”
張昭回禮,臉上卻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遺憾,輕聲歎道:“不過是在亂世中苟且度日罷了。”
兩人寒暄幾句後,便一同進入室内。
喝茶間,張昭緩緩将自己這些年的經曆一一道來。
初平元年前後,徐州牧陶謙慕名征召張昭為官,張昭拒絕出仕,隐居于彭城。後曹操與陶謙交戰,徐州動蕩,張昭為避亂南遷至丹陽。他一心尋求明主,直至現在才徹底決意立足江東,歸順王鏡。
“這些日子,我聽聞郡主諸多事迹,神賜作物于丹陽,助百姓度過災年,這般福澤萬民之舉,當真是天佑此地。郡主心懷仁愛,一心安穩民生,我斷定她有天子之氣,是難得的明主。”
“聽聞文若效力于丹陽郡主,深得器重,我願像你一樣,追随于她,為她效力,煩請代為引薦。”
荀彧聽後,臉上露出贊同的神色,不住地點頭說道:“我家主公确實如你所言,賢明仁德,求賢若渴。以子布之才,定能輔佐主公,成為左膀右臂。你既有此心,我自當為你引薦。”
“多謝文若!”聞言,張昭眼底跳動着壓抑許久的光。
“郡主正在府中,且随我來。”随後,荀彧帶着張昭前往書房。一路上,張昭心中滿是忐忑與期待,腦海裡不斷想象着與王鏡見面的場景,腳步不自覺地加快了幾分。
荀彧引着張昭步入書房。
王鏡正伏在黃花梨桌案前專注繪稿。
她身着月白交領襦裙,青絲绾作單螺髻,眉目如遠山含黛,雖未施粉黛卻自有一股清貴氣度。
筆尖懸停半空,王鏡擱下紫毫起身相迎。
張昭忙行揖禮:“彭城張氏,張昭。”
“久聞郡主賢名,特來拜見,願為郡主效力,以展胸中抱負。”
話音落下,他被托住手肘輕輕扶起,擡眼正對上王鏡含着笑意的眸子。
“子布先生治經明道的才名,我早已如雷貫耳。今日先生主動前來,實乃我之幸事。自當奉為座上賓,委以重任,共圖大業 。”
說着,她遞過一枚刻有獬豸圖騰的官印。
“郡決曹史的位置空懸已久,終是等來它的主人了。”
郡決曹史,主掌司法刑獄,張昭早年曾師從東漢律學大家陳紀,尤精律令,剖決如流,且為人剛硬正直,再适合這個職位不過。
張昭接過官印,他聽出王鏡言語間的信任和期待,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他撩袍跪倒,手捧官印舉過頭頂,“主公不以昭鄙陋,委以律令重托。此身既入明公帳下,當效文種治越之勤,範蠡佐吳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