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古城樓夜拍
初八的時候回姨媽家,有幸體驗了一場别開生面的舂黏糕活動。
舊時村中嫁女,頭天女婿要舂糕給嶽父。舂得越久,代表男子力氣越大,更能幹。嶽父便可放心嫁女。如今村中年輕人外出打工居多,也沒有這一習俗了。年初八聚在一起的衆人,打油茶之餘拿出閣樓的石磨碾子,來一場别開生面的舂糕活動。我們稱這種糯米做的黏糕為“馍”,大冬天,一個火炕三四個馍,大夥兒唠嗑。三哥說市面上機器打的的馍沒有手工的馍有韌性。。瞧,他們把石磨碾子擡到院中央,把提前和好的面劑子放進去,兩根棍,一左一右壯小夥兒輪流錘。剛開始的時候木棍上下翻飛,沒一會兒就慢下來了。舅在旁邊笑道,“以前沒舂得半個小時讨不得老婆啵”。兩個小夥兒頭上早已滲出了細密的汗。周圍一圈老人婦女小孩在拍照。
舂了半個小時後,把舂好的馍擡到屋裡,婦女們圍上去,捏扁餅狀。旁邊有一碗砂糖,揪一小塊下來沾糖吃,黏糕的清香混合着糖的甜味兒,入口即化;齒間的軟糯又帶着勁道的韌性,隻恨太小塊吃不夠。耳邊是咚咚咚的舂馍聲和呼呼的風聲,眼前是明亮晃眼的燈光,一時竟恍惚了。
制作八桂美食———豆腐包
逢年過節,西北部的廣西人必吃一樣小吃————豆腐圓。用上好豆腐皮包住豬肉餡,下鍋煎熟即可。豆腐圓形狀飽滿,寓意團團圓圓,又香又好吃。年三十,家庭主婦開始制作蛋包和豆腐圓。
廣西宰豬不叫宰,叫“趟tang”。趟豬取新鮮豬血,做一樣香噴噴的美食————龍棒,即血腸。
年前豬肉價賤,隻七八塊一斤。小舅尋思着賣不出好價錢,臘月二十七宰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