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47 年印巴分治開始,南亞國家紛紛獲得獨立,南亞格局從舊的英印殖民政府統治體系下解放出來,成為戰後國際格局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二戰後新南亞格局開始形成的起點。随着印巴分治而來,還有南亞格局的第一次劇烈變動——第一次印巴戰争。第一次印巴戰争曆時一年零三個月,經過這場戰争,印巴确立了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并被長期維持。也正是如此,第一次印巴戰争後南亞格
局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另外,盡管英國退出了南亞,結束了其殖民統治,但是英國在南亞的特權卻基本被印度繼承,南亞内陸小國紛紛受印度控制。進入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南亞優越的地緣戰略位置受到美蘇雙方的重視,美蘇争霸開始擴張至南亞,南亞由此成為冷戰的又一場域。由此,至第二次印巴戰争前,南亞格局基本形成。在這個格局下,印度基本獲得南亞地區主導性國家地位。但
此時的印巴之間力量對比相對均衡,南亞格局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
進入 60 年代,特别是中印邊界戰争後,美蘇在南亞的争奪更加激烈,南亞格局的變動也呈現走向劇烈的趨勢。1965 年,印巴關系驟然劍拔弩張,沖突不斷。先後爆發庫奇-蘭恩沖突和 8-9 月初的克什米爾沖突。9 月 6 日,第二次印巴戰争正式爆發,雙方在這次戰争中投入了大量的陸、空軍部隊,南亞格局再次迎來了劇烈的變動。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戰争的爆發,可以說是對南亞格局出現以來變動的一次總結:它是印巴領土、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不可調和的體現,也是美蘇争霸對南亞争奪的體現,也蘊涵着南亞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變化。從這一角度來看,可以說第二次印巴戰争對南亞格局起到了“承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