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号包廂很快被甯向晚緊急召集來的警隊人員嚴密封鎖。
現場由蘇念安帶領痕迹科的兩位警員展開細緻入微的痕迹分析。
她們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地開展工作。
蘇念安與痕迹科的警員們運用多波段光源,對包廂的牆面、地闆以及家具表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
這種特殊的光源能夠清晰揭示潛指紋、□□痕迹以及其他肉眼難以察覺的細微之處。
一番仔細檢查後,她們并未發現任何潛指紋或纖維轉移的痕迹。
當她們檢查地毯時,一個令人費解的細節浮出水面。
地毯的絨毛倒伏方向整齊一緻,看似并無異常,可進一步檢測卻發現,吸塵器過濾袋裡竟檢測到微量的碳化矽顆粒。
這些顆粒的成分與包廂内玻璃擺件的成分截然不同。
蘇念安眉頭緊皺,沉聲道:“地毯絨毛倒伏方向整齊得很,可吸塵器裡卻有碳化矽顆粒,這太蹊跷了。”
甯向晚聽後,陷入沉思,片刻後開口道:“這表明地毯極有可能被人刻意整理過,企圖掩蓋某些痕迹。
碳化矽顆粒一般來源于玻璃制品的打磨或破碎,而包廂裡沒有類似的玻璃擺件,所以這些顆粒大概率是從外面帶進來的。”
為了檢測可能存在的血迹,蘇念安噴灑了魯米諾試劑。
這種試劑在黑暗中會發出熒光,能夠清晰顯示出潛在的血迹痕迹。
包廂内并未檢測到任何血迹的迹象。
蘇念安一邊觀察,一邊向甯向晚彙報:“地毯、沙發和茶幾上都沒有血迹反應。”
甯向晚微微點頭,低聲說道:“這些矛盾之處至關重要。地毯被人為整理過,說明魏申想要隐藏某些痕迹。
而碳化矽顆粒的出現,或許暗示着他在這裡進行過某種特殊活動,或者是想掩蓋某些東西。”
她稍作停頓,繼續說道:“繼續深入勘查,細節都可能成為破案的關鍵。痕迹科的同事們,大家辛苦些。”
蘇念安點頭回應:“明白,甯隊!我會帶領痕迹科繼續勘察。”
甯向晚轉身掃視包廂内的各個角落了一遍。
“念安,地毯上的碳化矽顆粒,能确定來源嗎?”甯向晚問道。
蘇念安思索片刻,說道:“這種顆粒通常來源于玻璃制品的打磨或破碎。包廂裡沒有類似的玻璃擺件,所以這些顆粒應該是外來的。”
“外來的?”甯向晚若有所思,“這意味着有人可能帶了某種含有碳化矽的物品進來,或者在這裡發生過某種特殊的活動。”
“對了,甯隊,”蘇念安補充道,“我們還發現一個細節。地毯上的絨毛倒伏方向雖然整齊,但邊緣部分有些地方看起來比較新,像是最近才被整理過。”
甯向晚微微點頭:“這說明魏申想要掩蓋地毯上的某些痕迹。繼續檢查地毯下面,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線索。”
109号包廂内,案情一度陷入僵局狀态。
常規的痕迹勘查毫無斬獲,甯向晚憑借着敏銳的直覺,笃定那些看似矛盾的細節背後,必定隐匿着解開謎團的關鍵線索。
“念安,我們把地毯掀開看看。既然兇手用吸塵器清理過地面,那地毯絨毛的倒伏方向或許能記錄下的移動軌迹。”甯向晚目光如炬,提出了新的偵查方向。
蘇念安神情專注,小心翼翼地夾起地毯的一角,仔仔細細地觀察絨毛的倒伏情況。
她發現,地毯的絨毛呈現出放射狀倒伏,中心點恰好靠近包廂門。
“絨毛是從包廂門向四周擴散倒伏的。”蘇念安語氣沉穩地彙報。
甯向晚微微颔首,分析道:“這表明魏申曾站在門邊操作設備,在使用吸塵器清理時,形成了‘由内向外’的絨毛倒伏模式。”
随後,蘇念安将地毯平鋪在紫外線燈下,噴灑上熒光粉末後覆蓋上透明膠膜。
紫外光的照射下,膠膜上粘附的微小顆粒清晰地顯現出來。
“膠膜上粘附了一條0.5mm的碳化矽顆粒鍊,和吸塵器過濾袋裡的殘留物成分是一緻的。”蘇念安說道。
甯向晚湊近仔細觀察,發現這些顆粒鍊形成了一條明确指向空調出風口的“軌迹線”。
“魏申的移動路徑肯定經過了空調出風口。”甯向晚神色凝重地沉聲道。
蘇念安和警員們動作輕緩且謹慎,小心翼翼地拆卸下空調濾網。
金屬栅格的内側,她們發現了間距為2mm、深度達0.1mm的周期性劃痕。
“這些劃痕極有可能是魏申用細金屬絲固定某種裝置時留下的。”甯向晚目光犀利,分析道。
蘇念安接着補充:“劃痕的方向與包廂承重柱的走向平行,這意味着魏申很可能在這裡安裝過某種臨時性的裝置。”
關閉空調後,甯向晚手持熱成像儀,仔細檢測牆面的溫度分布。
在距離地面1.2m處,她發現了一條溫差達0.5℃的溫差帶。
“這應該是暗門滑軌安裝位置留下的痕迹。”甯向晚肯定地說道。
蘇念安點頭表示認同:“看來包廂内存在一個臨時性的隐藏結構。”
甯向晚和蘇念安對現場發現的物證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記錄與深入分析,成功構建起了完整的物證鍊。
碳化矽顆粒鍊透明膠膜吸附層SEM掃描電鏡+EDS能譜分析,與吸塵器過濾袋殘留物成分一緻。
鋼琴線劃痕空調金屬栅格金相顯微鏡測量劃痕深度比,與魏申辦公室工具箱中的琴弦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