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小鎮的那座溫馨小院裡,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變得悠然又閑适。蘇懷玉已至暮年,曾經如墨的青絲如今添了幾縷銀絲,可她的眼眸依舊明亮,透着對生活的熱愛與智慧的光芒。小院裡,那棵老桂花樹歲歲年年散發着馥郁芬芳,見證着蘇懷玉與蕭淵的平淡日常,也陪伴着蘇懷玉開啟了一段别樣的創作時光。
每天清晨,陽光輕柔地灑進屋内,蘇懷玉便坐在窗前的書桌前,鋪開宣紙,研磨提筆。桌上,擺放着幾碟她親手做的點心,還有一杯冒着熱氣的清茶,茶香袅袅升騰,彌漫在整個房間。她時而凝視窗外的風景,陷入沉思;時而奮筆疾書,将心中的感悟傾注于筆端。
“擺爛非躺平,乃伺機而動。”蘇懷玉輕聲念出自己剛剛寫下的句子,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在她看來,人生并非總是要馬不停蹄地向前沖,有時候,适當地停下腳步,看似是在擺爛,實則是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她想起自己在宮中的日子,那些複雜的宮廷鬥争、謹小慎微的生活。那時的她,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錯一步。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下,她不斷學習,觀察着周圍的人和事,暗自積累着人脈與智慧。這些積累,在關鍵時刻成為了她的助力,幫助她在困境中找到出路。這不正是擺爛中的伺機而動嗎?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看似寂靜無聲,實則是在孕育光明。
蘇懷玉又回憶起和蕭淵微服出巡的經曆。他們深入民間,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艱辛,也感受到了人間的煙火氣。那時候,她沒有急于改變什麼,而是用心去傾聽百姓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回到宮中後,她将這些所見所聞告知蕭淵,共同商讨如何改善民生。這份耐心與等待,換來了百姓生活的改善,不也是擺爛哲學的體現嗎?如同農民播種後,耐心等待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看似無所事事,實則是遵循自然規律,為豐收做準備。
書中,她還記錄了開火鍋店的日子。一開始,火鍋店的生意并不火爆,面對冷冷清清的店鋪,她沒有焦慮,而是靜下心來,研究顧客的口味偏好,改進火鍋底料的配方,用心裝飾店鋪。慢慢地,火鍋店的生意越來越好,成為了小鎮上人們相聚的溫馨場所。這其中,擺爛并非消極怠工,而是在看似停滞的狀态中,默默努力,尋找突破的機會,如同蝴蝶破繭前,在黑暗中積蓄力量,等待破繭成蝶的那一刻。
随着書稿逐漸成型,蘇懷玉的名聲也在小鎮上悄然傳開。鎮上的年輕人,常常來到小院,圍坐在蘇懷玉身邊,聽她講述書中的故事和哲理。
“蘇婆婆,您說擺爛不是躺平,可我們怎麼區分呢?”一個年輕的後生滿臉疑惑地問道。
蘇懷玉微笑着,目光溫和地看着他,耐心解釋道:“躺平是放棄努力,對生活失去希望;而擺爛是在困境中保持樂觀,等待時機,厚積薄發。就像你們年輕人想要創業,一開始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時不要盲目地橫沖直撞,停下來思考、學習,就是在擺爛中尋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