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聲一響,整棟教學樓都抖動了起來,幾個教室瞬間就空無一人。
明明上一秒還被數學題折磨得趴在桌子上,半死不活的,結果下一秒就到了食堂。
那速度,堪比國家級運動員,跟帶了閃現似的。
A班的人已經走得所剩無幾,隻有幾個還在收拾書桌。
“走了!”江辰叫了一聲白星宇。
“嗯。”白星宇應了一聲。
江辰邊勾着白星宇的脖子,邊哼着歡快的小曲,跟白星宇慢慢悠悠地下樓梯,不慌也不忙。
他倆從操場,遠遠地瞄了一眼食堂的長隆。
“這人可真多,不知道又要等到何年何月。”江辰抱怨道。
白星宇看了兩眼,往相反的方向走去,“诶,你去哪?不去食堂了?”
白星宇一隻手插着口袋說:“人太多了,去千桐園。”
“哦。诶,你等等我。”
千桐園,四中最著名的景點。
四中的占地面積很大,差不多有半個小鎮那麼大。
在學校的北邊,有座園子,因為裡面種滿了梧桐樹,所以取名為千桐園。
千桐園的占地面積也很大,占了學校總積的五分之一。
裡面有十幾條小徑交織在一起,小徑旁還有小石凳和小石桌。
千桐園很大,無人時便顯得格外幽靜,但一下課,猶其是放學時,千桐園就變得異常熱鬧。
學校内有三家小商店,一家在食堂旁邊,另兩家在千桐園那邊。
食堂旁邊那家雖然近,但東西過于單一,如果不挑嘴,隻是應付饑餓的話,是足夠了的。
而千桐園那兩家,對于有挑食毛病的人來說,是最佳選擇。
想要去那兩家商店購物,千桐園是必經之路。
因為食堂的飯菜本身就不怎麼樣,而且還又跑不過四肢發達的小家夥,去晚了隻剩個連米粒都不剩的盤子,所以有不少高二高三的學生,不辭辛苦地往千桐園跑。
白星宇和江辰便是其中之一。
江辰拉着白星宇的手,一路上有說有笑地走進千桐園。
濃密的梧桐葉擋住了熱烈的驕陽,大片的梧桐蔭落在小徑,小石桌和小石凳上。
盡管梧桐蔭再大再濃密,也還是有幾束驕陽與零散的光斑,從葉縫中傾落在小徑上。
因此千桐園顯得格外的幽靜。
夏天時,因茂密的梧桐蔭,使這成了一塊納涼的聖地,所以很多老師和學生都喜歡往邊跑
千桐園的正中心,種着一棵巨大的梧桐樹。
這棵梧桐樹比園内任何一棵都要的龐大,都要生得挺拔,都要生得秀美。
它如同一位莊肅的騎士,站在那,不畏狂風聚雨,守護着千桐園内的甯靜與安詳。
梧桐大樹不僅是千桐園的标志,更是赤陽四中的标志。
據說這棵梧桐樹自四中建校以來,便存在了,更是與四中經曆了近百年的風雨。
在四中的校史裡,有對梧桐大樹的記錄。
四中始建于民國八年,當時中國正處于五四運動的浪潮之下,同時也是新民主主義時代的開始。
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進先的文化與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國家教育仍然十分落後。
日本留學歸來的章之壽,深知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于是便一手創辦了赤陽第四學堂,這也就是赤陽四中的前身。
直到新中國成立,才正式命名為赤陽四中。
而那棵梧桐大樹,也是章校長親自種下的。
再後來,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對中國開始了全面的侵略。
僅僅數月,一大片祖國河山便淪落于敵手。
章之壽痛感時局之危亡,在全校師生面前痛批日軍這般無恥行徑。
當時的他已年過五十,身體早已大不如前,但他依舊帶領全校師生上街遊行示威,但遭到日僞軍的鎮壓。
他和大批師生被捕入獄,最終他在獄中絕食而亡,享年55歲。
在他的影響之下,後來許多從赤陽出來的學生,都棄筆從絨,奔赴于戰場。
千桐園,說是千桐,但并沒有一千棵梧桐樹,準确來說是九百多棵。
在校史記載中,章之壽每年都會在千桐園裡栽種梧桐樹,幾棵到十幾棵不等。
他為此園親自命為“千桐園”,并且立下校規:凡赤陽校長者,需每年在此處載種梧桐樹,隻為數年後,成蔭,供後人乘涼之需。
注:隻準梧桐,不許别樹。
盡管曆代校長都覺得這條校規有些奇怪,但也一直照做,無一位校長例外。
以上便是校史的第一章——《章校長與千桐園》相關的記錄。
注:赤陽四中校訓第一條: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千桐園的布局是十分規距和工整的。
若是從高空俯視,便會發現千桐園是真的圓,幾條小經從園外穿進去,從園内穿出來。
每一條經從園的一端,插到另一端,數條小徑交在同一點,非常對稱又非常工整像是栽種時,有意而為之。
現在是午餐時間,許多學生都會往千桐園跑,隻為買點零食、快餐和方便面之類的充饑。
由于有濃密的樹蔭存在,園内隻有幾道束縛不住的烈陽與多而零星,少則成片的光斑。
路上微風陣陣,在不經意間,便吹去了夏日的炎熱,留下的隻有清涼。
白星宇和江辰走在衆多的小徑中的一條上。
中午時刻,千桐園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