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揮整個人癱軟在地,知道事情已敗露,皇帝說到做到,說誅九族便一族都不會少。
他跪趴在地上,聲音顫抖,“回聖上,六皇子所言......屬實!”
嘩!
三千營淪陷了,那其他軍隊呢?
所有武官紛紛跪出來,死死低着頭,為首的便是南安郡王,賈代善等一幹勳貴。
皇帝眼神冷冷掃過他們,聲音森然,“你們,最好不要被朕查出中飽私囊。”
“父皇,兒臣提議對全軍進行審查,同時舉辦比試,檢查各軍戰力,”五皇子突然跳出來,大聲勸谏道。
南安郡王,賈代善等人低低垂着頭,一言不發,知道此事逃不了,心裡不由歎氣。
皇帝冷漠掃他一眼,冷聲道,“這裡有你什麼事,你是哪個牌面上的人物,有資格染指軍權嗎?”
五皇子面色一變,連忙辯解,“兒臣絕無此意,兒臣隻是覺得軍隊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不得不大改革啊!”
賈代善等人齊齊閉眼,五皇子你個傻冒,這裡有你什麼事啊!
審查?練軍?你知道這裡面的水有多深嗎?
一旦開始,就涉及到軍制改革,将有無數将士被牽扯其中,前途未定,什麼都不懂就亂講話,這個五皇子,是個廢的。
是的,說什麼軍隊糜爛,其實完全是個借口,三千營是貪墨了軍饷,但絕對到不了士兵都吃不飽的程度。
三千營的士兵怎麼可能吃不飽?這不是笑話嗎?
要知道他們是保護皇帝的,也就是這兩年皇帝沒有出巡,往年幾乎每隔三年,皇帝都要出去一次,巡視各地,三千營和禁軍幾乎是貼身保護,與皇帝時常接觸。
他們要吃不飽,向皇帝告一狀,整個軍營上上下下都要被整頓了。
當皇帝的,怎麼可能不在意自己的安危?吃不飽的士兵還有力氣護衛嗎?那不是笑話嗎?
所以,所有軍隊中,就禁軍和三千營的夥食最好。
三千營的食物換成次一等的他們信,可要說換成腐壞的陳糧,呵呵!
六皇子你個老六,是知道怎麼上綱上線的。
朝中對軍隊改制早有苗頭,尤其近年來戰事減少,大乾朝為了應對二十年前的危機,軍隊擴招到整整兩百三十萬!
整整兩百三十萬青壯不事生産,還要大量消耗糧食訓練。
因為之前那場危機,尤其是林家軍僅靠一軍便守住了西北要塞,讓衆人知道,軍隊的戰鬥力有多重要。
所以大乾的軍隊,有一半都是按照當初林侯留下的法子訓練的,剩下的一半也要參加半年以上的重訓練,剩下的半年一半時間訓練,一半時間修整。
而這,可真是耗費巨大!
在王朝危機時,當然是軍隊最重要,可現在,周邊其實已經沒有能與大乾抗衡的勢力了,無一不被打敗打殘了。
所以到了需要縮減軍隊人數的時候,當然,軍隊縮減了,不代表軍隊開銷會縮減,反而會投入更多的錢在強軍上。
如此就有大批人得利,大批的人失利。
涉及到兩百多萬人口,還是軍隊的改革,哪裡是好弄的。
朝廷一直遲遲下不了決心,皇帝更是少了年輕時那份不顧一切的霸氣和雄心。
他現在隻想維持平穩,一切等到他百年後,交給太子來管。
他不想自己處理這個事,萬一引起軍隊嘩變,很可能在他光輝的事迹上添加污點。
但六皇子卻借着三千營的錯誤,逼皇帝做出決定,讓他動怒,讓他下定決心改革。
這事,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所以太子不發一言。
明明王明濤是他的親舅舅,相當于說是他指使人陷害二皇子,火燒貢院,也不再出言辯解。
因為軍制改革,勢在必行,否則尾大不掉,當今一朝不改,下一朝必改。
而他是太子,就是下一任君王。
隻要他不想自己大動幹戈,引得軍隊嘩變進而造反,當然更願意這件事在這一朝就完成。
他和他父皇不一樣,當今功勞是闆上釘釘的,所有軍權都掌握在手裡,大權在握,說改革也就是他下定決心的事。
一旦頒布聖旨,便能執行下去。
而到了他這裡,呵呵,阻礙大了何止數倍。
隻是他之前是太子,不能也不敢去碰軍隊,否則就觸了皇帝逆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