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子和錢锟的交往被查清楚,确實是為了治理黃河的技術,但他當時為了讓自己的話顯得可信,引出了太子,被太子記恨。
離開大牢後,直接被免職,既然喜歡研究技術,那就繼續研究呗,沒有徹底研究明白,解決黃河治理問題,就不要出來了。
但這怎麼可能研究明白?
黃河治理問題自古有之,現在解決了,又會産生新的問題。
總之一句話,太子不僅記恨,甚至是忌憚這個四弟,隻要他得勢,就不可能再提拔四皇子了。
四皇子知道嗎?
他當然知道,但他認為太子不是一艘好船,不管是之前還是之後。
太子煊赫的時候,對他便橫挑鼻子豎挑眼,各種打壓排擠,在太子手下沒有好日子過。
但他是皇帝指過去的,他不敢反抗,便隻能一直拖着,時不時還要看太子臉色,順便給太子背鍋,被皇帝指桑罵槐。
被皇帝剪除了羽翼的太子,就更危險了。
其他人不清楚,以為皇帝對所有人下手,大家便都成了無毛的鳳凰不如雞。
相反太子還是正統,這一次火燒貢院事件,就算不洗得清清白白,也差不多了。
他隻是沒了一幫蛀蟲在身邊,反倒幹爽了,隻要老老實實的,便能安穩接過皇帝手上的權柄,可比其他人安穩多了,畢竟是正統,皇帝還護着。
可實際上呢,太子的脾氣已經養成,嚣張不可一世,受不得打擊,且野心已經膨脹。
這一次老六給了他重重一擊,讓他看清了自己不僅比不上皇帝,甚至連老六都不如。
這一次的朝廷大換血,所有人都有損失,唯獨老六,因為本就在朝廷沒人,反倒是損失最小的。
在所有人都落下去的情況下,六皇子不變就成了最顯眼,勢力最大的存在。
加上他的手段,能逼得皇帝都不得不妥協,太子如何能不怕?
所以他出來的第一件事,便是瘋狂打壓六皇子。
而這便與皇帝的心意,以及如今朝廷大勢不符。
說到底,六皇子鬧這一出,雖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楚朝堂弊病,但看在此屆學子眼裡,是為了還他們一個公道啊!
為此,六皇子将整個朝廷都掀翻了,還給他們空出如此多的官位!
有哪一屆舉子有他們幸運?整整多錄取了一千六百人!
他們的未來,都是六皇子給的,說一句大恩人不為過吧?
而除了他們,朝廷剩下的官員,哪個不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有的升官了,有的官複原職,有了更好的發展,這都要感謝六皇子。
所以大勢上,六皇子占據有利地位。
太子看不清這一點,或者說因為看清了,才容忍不了。
他的脾氣被皇帝寵壞了,受不得一點點委屈。
而這次的事,對太子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即便六皇子這樣做,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幫他,幫他鏟除了一幹對手。
但太子可不會領情,隻會覺得六皇子威脅巨大。
所以他一定會打壓六皇子,而且是以最激烈的手段。
或許皇帝一時看在他是太子的份上,順了他的意,但做的太過,皇帝會不高興的。
老六,畢竟是他疼愛的皇子,即便捅破天也一樣。
何況六皇子做的這事,皇帝又何嘗不滿意,不欣慰?
大義為公,雖九死而不悔!
誰家養出這樣的孩子,能不驕傲?
皇帝是老了,不是蠢了,那樣雄才大略的帝王,即便倦怠了,不代表心也死了。
他肯定欣賞這樣的臣子,更欣賞這樣的兒子,甚至是驕傲有這樣的孩子!
所以皇帝一定會對太子不滿,這是注定的結局。
所有人都以為,以目前的局勢,隻要太子老老實實的,就能安穩上位。
但他老實不了,也永遠不可能老實,驕傲的太子,何時需要靠老實過日子?
這樣憋屈的日子,他一時一刻都受不了!
四皇子太了解太子了,知道此事過後,便是他與皇帝無盡的争端。
他可不想夾在兩人之間,繼續充當那個炮灰,被那父子輛轟得灰頭土臉。
所以在承認的時候,故意提到太子,讓太子惱怒打壓,好從太子身邊脫身。
而太子也确實記恨這一點,直接免了他的官職。
所以四皇子成了閑散人一個!
而五皇子......
嗨,他都當堂承認了,即便推脫到甄應祿身上,可衆大臣又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