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桓秋全身心投入自己事業的這段日子裡,馬文才同樣沒有閑着。他心裡明白,雖說常言“書生造反,十年不成”,可這天下的輿論走向,卻始終離不開文人的筆端;這天下的治理運轉,更是缺不了文人的智慧與謀略。更何況,馬文才帶着後世的記憶重生而來,他比誰都清楚,人才乃是事業發展的核心所在。隻要駕馭得當,這些文人墨客便能成為助力自己成就大業的一把利劍。
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招攬文人的門道,其中學問可大了去了。自古以來,人性使然,當旁人僅僅比自己略勝一籌時,嫉妒之心便極易悄然滋生。唯有當對方優秀到令人望塵莫及的程度,人們才會發自内心地仰望與追随。
馬文才此前從未想過要做那抄襲古人詩詞文章的“文抄公”,可如今……在天下野心的強烈驅使下,他的想法有了轉變。不得不說,很多時候,人的正直隻是因為誘惑不夠。現在,天下,野心,這個誘惑,足夠了!
于是,馬文才開始精心籌備、舉辦各種文人聚會。他廣發請柬,誠摯地邀請揚州府及周邊地區的知名文人前來參加。這已經是他的第三世了,第一世裡背誦過的那些聖人著作,如今在他記憶中已有些模糊不清。但為了心中那觊觎天下的宏偉志向,他咬咬牙,決定拼上一拼。上一世,即便沒有後世記憶的加持,他憑借自身實打實的才學以及高強的武藝,也一路官至威遠将軍。這一世,精力沒有完全放在讀書上,但是底子不差,又有前前世的加持,不是沒有一拼之力。
馬文才有心,同時又沒到圖窮匕現的時候。他找了個賞湖景的由頭,派人将帖子從梅林書院的同窗開始分發。用靜揚山莊成功拉攏了本就有心的吳副院長。第一步走出去了,後面便就簡單了。
在吳副院長的協調下,梅林書院在有讀書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遊學會以及啟智會。美其名曰,閉門造車難成大器。
這次便是梅林書院有名的多學院交流的讀書會,聚會當日,書院處處洋溢着文雅的氣息,文人墨客随處可見。往年梅林書院的讀書會,隻開放給少數人,今年倒是給不少書院發了請帖。
馬文才身着一襲華麗而不失莊重的長袍,面帶微笑,與衆多學子一起,站在書院門口,熱情地迎接每一位到來的文人。在學院最大的講堂,隻見雕梁畫棟,布置得典雅至極。案幾上擺放着筆墨紙硯、美酒佳肴,一應俱全。
在聚會上,馬文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他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談論着古今興衰、時事變遷,言辭間盡顯非凡的見識與遠大的志向。他的聲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眼神中透着自信與堅定。衆人皆被他的風采所吸引,紛紛投來驚歎與欽佩的目光。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輕書生,眼中滿是崇拜,忍不住低聲對身旁同伴說道:“這位馬公子果然名不虛傳,這般見識,怕是尋常大儒也難及。”同伴連連點頭,目光同樣緊緊鎖在馬文才身上,眼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
至第一日的晚間,吳副院長見衆人探讨了一個白天,仍未盡興,便趁興辦了場賞月大會。
“既然是賞月,有好景,有美酒……”吳副院長語音未落,便有那興起的書生接話,“還差衆位的詩詞佳作!”
“是極,是極!”衆人紛紛點頭。
馬文才清了清嗓子,便高聲應和起來,“大家都有此雅興,在下不才,便來抛磚引玉一番。還請大家指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此乃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句從他口中吟出,仿佛帶着無盡的畫面感。馬文才在此之前,便選定了此詩,精心準備,從月色光線到踱步角度都深思熟慮過。此時吟誦罷,他目光盯着湖面,面上帶着對未來向往。
如此傳世佳作一出,衆人皆驚,一時間竟然悄然無聲。
緩了幾息,才有一位東和書院的學子,語氣中帶着欽佩地說道:“諸位,文才兄此詩看似描繪春江月夜之景,實則蘊含着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以月起興,将自然之景與人生感悟相融,在那浩渺的江月流轉間,我們能看到歲月的滄桑、生命的更疊。如今亂世,恰似這茫茫春江,充滿未知與變數,而我們文人,便應如那高懸之月,以智慧與才情,照亮前行之路。”衆人這才反應過來,對那學子的解釋聽得如癡如醉,不少人眼中滿是驚歎與贊賞,同時對馬文才的才華深感佩服。
能如此快速領悟到此詩的深意,這位學子也非無名氏,乃是東和書院的魁首,杜祜。其才學不可三言兩語描述,也确實在東和書院是難有敵手。此次在梅林書院第一天,便聽到如此佳作,可以說,心悅誠服。
後來梅林書院又舉辦了啟智會,名為啟智,便是讓衆人以天下蒼生為念,多心系社稷。因此招來的便不再是學子,而是周邊州府出名已久的文人墨客。
如此主題,乃是馬文才渴望的,因此他積極地與文人們探讨天下局勢、學術見解,虛心傾聽每一個人的觀點,與衆人展開熱烈的讨論。
一位留着花白胡須的老者站起身,捋着胡須,緩緩說道:“依老夫之見,當今天下,亂象叢生,根源在于政令不一,各方勢力各自為政。”
馬文才微微颔首,目光炯炯,“老先生所言極是。但依馬某看,若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廣納賢才,讓有才者各施其能,定能改善這一局面。就如詩中所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沖破這亂世的迷霧。”此言一出,衆人紛紛交頭接耳,不少人眼中露出思索之色,對馬文才的觀點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