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派的【反兩儀刀法】與昆侖派的【正兩儀劍法】,均從兩儀四象八卦中變化而出,都有八八六十四般變化。若刀法與劍法相濟,則有四千零九十六般變化,幾可化盡天下武功之紛繁複雜,發揮天下兵刃招數中的極詣,威力無比。
張無忌不識其中厲害,此番托大,隻折一梅枝為兵刃,結果交手後才發現,這【正兩儀劍法】和【反兩儀刀法】聯在一起之後,陰陽相輔,竟沒絲毫破綻。尤其是何班夫婦與華山高矮長老逐漸磨合,兩刀雙劍配合得愈發嚴密,以緻鬥不過百餘回合,就連遇險招。
其實,這正反兩儀刀劍之術之奧妙精微,又可止如此?隻不過易理深邃,何太沖夫婦及高矮二老隻不過學得二三成而已,否則早已取勝。饒是如此,也制得這位在場上縱橫一時的“曾少俠”狼狽不堪。
之前,張無忌先後與少林派、崆峒派諸人交手,雖然也精彩絕倫,但真實交鋒時間甚短,讓人難以揣摩。在普通弟子看來,遠不如這一戰來得精彩,而旁觀各派中的長老名宿,也都指指點點,趁機教導本派弟子。
芷若一邊認真聽着滅絕師太對衆弟子的教導,一邊若有所思。
她在想怎麼幫一把張無忌。
這次六大派圍攻明教總壇,芷若的心路也是多有變化。起初她聽聞天下反元義軍多數都打着明教旗号,覺得此刻與明教開戰,實屬親者痛、仇者快之舉,然人小力微,師父滅絕師太更是一意要報師伯孤鴻子、師姐紀曉芙之仇,别說勸阻了,自己還反吃了一頓挂落。
之後一路遠征行軍,她想着既來之則安之,最多出工不出力,求一心安。
再之後,一面是與沿途所見所聞,讓她确信明教内部稂莠不齊,反元義軍固然是他們,但平素欺男霸女、江湖仇殺之事也少不了他們;即便反元義軍内部也是良莠不齊,甚至多數是低層明教教衆自發組織,而明教總壇卻少有指導。另一面,既然是勞師遠征,又哪裡能免得了傷亡,幾位師姐師兄之死,也讓芷若明悟,既分敵我,自然也分生死。遠征光明頂已不可阻,身為峨嵋派的一分子,又豈能坐看朝夕相處的師姐師兄們陷入苦戰而旁觀?遂硬起心腸,主動作為,手中長劍也多飲鮮血。
她隻是一介小女子,沒有胸懷天下的大仁大義,也沒有救濟萬民的大本事,隻想守護師父和衆師姐妹。
此後,芷若心意一直未變,直到今天,張無忌主動站出來,要憑一己之力調解六大派與明教糾紛。
坦誠來講,起初芷若雖私心擔憂這昔日小夥伴的安然,但并不覺得其有成功的可能。然而随着事态一路演變,崆峒派、少林派已經出局,華山派雖還賴在場上,但若是此番其與昆侖派聯手再敗的話,就是兩派一同出局。若如此,六派去其四,餘下武當、峨嵋兩派。
武當雖強,但以芷若私下觀察揣度,這次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少林派、華山派、昆侖派、峨嵋派四派比較主動,餘下武當、崆峒兩派,則是看在六大派守望相助和正魔不兩立的大義下,多少有些随大流。崆峒派還好,其在六大派居末,對這種集體活動一向比較積極,而武當派,則真的是比較消極的,雖然出場陣容不凡,但更多是一種對立場的表态,若是張無忌表明身份,難保會借坡下驢,退出紛争。餘下則隻有峨嵋派。
峨嵋派如何解決,芷若還真不知道。不過,看在張無忌已經連勝兩陣的成果上,她真起了幫他一把的心思。若是他真能單挑六大派成功,在場諸派長老名宿都是要臉之人,哪怕如滅絕師太這般深恨明教的,也會承認結果,拂袖下山。
而有了這次調解成果,至少短期内,明教與六大派不會明面上再起大的紛争。六大派要臉是其一,而各派單獨對敵明教,也是難有勝算是其二,至于明教受此大挫,又有張無忌這番施恩,無論如何,哪怕是看在張無忌的面子上,對這次調解結果也不會公然撕毀。這樣,短期内,明教與六大派還真能和睦一陣子,有這個時間,反元大業定然會有大的發展。
這就足夠了。
至于本派私仇,其實都在楊逍一人。芷若已下定決心,待反元大業無礙後,隻要她還活着,都要殺掉楊逍,以祭師伯、師姐在天之靈。
當然,她之所以又生出幫襯之心,關鍵還是張無忌隻說了一半的“秘辛”。
雖張無忌已做驗證,但芷若總覺得哪裡有不對。張無忌說此人一心挑撥六大派與明教内鬥,更讓芷若心生不安。
所以,秉承“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反倒不能做”的樸素理念,又逢張無忌一路過關斬将,将一件本不可能的事情推進到了大有希望的境地,她反倒生出了幫襯一把的心思。
聽到滅絕師太講完這正反兩儀刀劍之術的原理後,芷若略有所悟後,忽然朗聲道:“師父,這正反兩儀招數雖多,終究不脫太極化陰陽兩儀的道理。以弟子看,最厲害的還是四位前輩腳下步法的方位。”
她聲音清脆,張無忌雖在力戰之中,仍聽得清清楚楚,一瞥之下,見說話的竟是周芷若,心中不禁為之一動。
一衆弟子當中,滅絕師太最喜的還是這收入門下不久的幼徒。尤其此番遠征西域,一路上表現甚是出衆,既有指揮若定的大将之風,又能身先士卒,殺起妖人來毫不手軟,此時早把出征前徒弟勸谏時的不快抛之腦後,聽她如此評價,當即颔首:“你眼光倒也不錯,能瞧出前輩武功中的精要所在。”
芷若似自言自語:“陽分少陽、太陽,陰分少陰、太陰,是為四象。太陽為乾兌,少陽為巽坎……”又朗聲道:“師父,正如你所教: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昆侖派正兩儀劍法,是自震位至乾位的順;華山派反兩儀刀法,則是自巽位至坤位的逆。師父,是不是啊?”
滅絕師太聽徒兒指了出來,心下甚喜,點頭道:“你這孩子,倒也不枉我平時教誨。”
滅絕師太欣悅之下,沒有留心,但周圍不少人卻投來疑惑的目光,隻覺得兩人相近說話,何必中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