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幽靜,洞穴狹長,黎當歸在後,祝雲聽在前,黎風烨跟着他們,走進了洞穴中道一處暗門。
路途不遠,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擺在了黎風烨面前。
再次來到三年前誤打誤撞闖進的茅屋門前,黎風烨心裡仿佛有口大鐘似的,不停地被人來回敲打,響得吓人。
倘若早知要來此地,方才一拿到娘遞來的新衣裳,他便跑了。黎風烨心裡嘀咕,雙眼看着祝雲聽走進茅屋,門外屋前的空地,與三年前所見的屋後截然不同,仍是期待又緊張。
他身旁的黎當歸餘光一瞥,問:“風烨,你今日話怎麼如此少?”
黎風烨盯着自己腳尖,咳了兩聲回答:“因為不清楚爹娘為何帶我來此。”
他一說完,祝雲聽恰巧走出茅屋,回到兩人面前。
祝雲聽擡手一揚,遞來一把無鞘長劍,黎風烨連忙接住。
見狀,祝雲聽道:“風烨,你鳴春劍練得如何了?”
兩年前,《玉蘭十三引》融貫于心之後,祝雲聽便交給黎風烨一本嶄新劍譜,上書三個大字,《鳴春劍》。
他聽大師姐說過幾回,也知曉大師姐十七歲時初悟此劍,拿到劍譜的那一刻,他欣喜無比,此時經祝雲聽提起,黎風烨更是興緻高昂。
“譜上内容已全部記住了。”黎風烨如實相告。
“好。”祝雲聽一字落下,立馬攻來。
隻看一把細長輕劍飛出祝雲聽袖中,她持劍而立,朝黎風烨大腿、腰側、肩頭連刺三下,黎風烨不敢馬虎,當即反手一揮,格擋劍尖。
祝雲聽出劍如蛇,靈敏多變,黎風烨提心吊膽,謹慎應對,幾回合下來,長劍相撞,他連祝雲聽的袖角都不曾碰到。
眼見體力消耗,一時不如一時,黎風烨改招,掠至祝雲聽身側,化守為攻。
他小臂一沉,劍尖低垂,直至腿間,就在祝雲聽揮劍挑開之時,黎風烨聚真氣于一點,手腕發力,便瞧劍身恍似柳枝一般,猛地高高彈起,先打劍柄,再擊來人手背。
祝雲聽本非易與之輩,立即變招,反手收勢,側身的刹那,右手長劍瞬間落進左手掌中!
而黎風烨出招落空,這一式勁大,他收不回力氣,來不及拆招閃躲,瞬間,肩上一沉,頸側一涼,劍刃已與他毫厘之差。
祝雲聽左手持劍,冷聲道:“為何不用鳴春劍?”
“我用了!”此時收劍回身,黎風烨握緊長劍,又比了一道先前的招式,辯道,“方才那一招便是鳴春第二式,楊柳岸!”
鳴春劍一式三形,攏共四招。因其形意多變,承納《玉蘭十三引》的靈動,涵蓋《綠柳劍》的綿勁,第二招變形便用了綠柳劍的名,稱作“楊柳岸”。
黎風烨适才出劍,劍身如柳枝柔韌,彈擊對手,正是這第二招楊柳岸。
祝雲聽搖頭,“再悟。”
語罷,一旁靜觀不動的黎當歸前踏一步,苗刀出袖。
*
祝黎夫妻刀劍合璧,先後攻來,黎風烨叫苦不疊,堪稱狼狽地既退又躲。
每逢他出手,連一招都使不出,甫一運氣,便被其中一人打斷。
此時黎風烨背抵茅草堆,退無可退,又見爹娘分别自左、右兩方襲來,片刻即可取他咽喉。
黎風烨一咬牙,決心背水一戰。
他立馬屈膝下腰,氣沉丹田,劈腿前掃,一息之間,劍随心起,黎風烨手中長劍與腿腳同頃而動,旋掃身周。
當他渾身動作與劍舞融于一體,電光火石間,忽有源源暖意自丹田而起,彌漫四肢百骸,緊接着,全身内勁皆化真氣,仿佛随着腿、腳、右臂齊齊揮出身外,落至劍刃。再經劍尖抖動,點點滴滴灑落,猶如急雨一般射出。
登時,泠泠白芒四起,劍光橫掃,原是急雨未落,先一步化作水波漣漪,蕩開數裡。
劍氣所至,竟逼得祝黎夫妻同時停步,臨陣改道,閃開攻勢。
輕笑随之而來,祝雲聽欣慰道:“這才對了。”
一招用盡,黎風烨卻洩了力氣,一屁股跌下,坐進茅草堆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