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判卷結果的韓靖川心裡咯噔一下,話是表揚的話,但為何這麼嚴肅?難道答得好也不能重新入學嗎?
“你對自己的答卷滿意嗎?”謝景岚問。
“滿意。”語氣斬釘截鐵。
“認為能拿幾等。”
韓靖川猶豫了一下還是如實說:“甲等。”
謝景岚:“張狂,不過還算誠實。你這張試卷答得不錯。”
韓靖川精神一振,這是通過的意思?他剛要表示一下謙虛,就聽謝景岚話鋒一轉。
“韓靖川,你自13歲起參加科舉考試,可曾想過為何讀書。”
為何讀書?韓靖川怔了怔,為了過上好日子,為了考上功名、享受特/權、庇護家人,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做官改變門第,成為人上人,說來說去都是為了名和利而讀書。
可僅是如此嗎?
剛來到大晟時,他的确是這麼想的。可是當他用現代學到的知識客觀上讓韓家、讓溪柳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時,看着村民對他露出感激、崇敬的表情,他心底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前所未有。
他想為這些人做些什麼,想讓更多人過得更好,他意識到了什麼是社會責任感。
或許上蒼讓他和舒樂穿到大晟,是冥冥之中賦予了他們一種使命。
而要想讓這些寶貴的知識财富發揮最大的作用,在這樣的封/建時代,恐怕隻有科舉為官手握權力才行。否則他不僅不能改變什麼,反倒可能為自己和舒樂乃至韓家、溪柳村招來大禍。
況且現代的智慧結晶隻有與大晟的實際情況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讀書,是他了解這個時代的最佳捷徑。
到底為何而讀書,韓靖川第一次正視這個問題。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讀書恐怕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讀書才能習得知識,才能考取功名,才能改變自己、家人、乃至全村的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才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不否認功名利祿的誘惑性,但我更想做個利國利民的好官。”韓靖川的回答擲地有聲。
或許漂亮話誰都會說,但一個人的眼睛不會撒謊。
謝景岚猜想,韓靖川的身上或許發生了什麼,才讓他有如此大的改變。
“你14歲時眼裡對知識的渴望讓我破例允許你來文思堂讀書,但去年你重新站在我面前時,我隻從你的眼裡看到了對名利的向往,我雖失望但也理解,畢竟你當時家中遭逢變故。我本以為如今你依然功利,卻是我狹隘了。”
謝景岚語氣甚是欣慰:“希望你牢記今天說的話,無論何時何地,勿要失了本心。私塾現在七日一休,明天正好休假,你後天來乙班上課吧。”
韓靖川喜不自勝:“多謝夫子,學生定會牢記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