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的事,想得怎麼樣了?”
“什麼怎麼樣?”
“梅姐說的話,你覺得呢。”
其實依照希莞的想法,還是跟之前一樣,覺得越簡單越好,“我們還是從減辦吧。”
“行,那就依你的。梅姐那邊,我去跟她說。”
潘安桐摟着懷裡的人,希望時間可以快些,再快一些。他期待着看到希莞穿着婚紗的那一天,期待着把自己喜歡了将近十年的女孩娶到手的那一天,那必将是與衆不同的吧。
這兩個月,事情委實有點多,又是要收拾新家,又是要籌備婚禮,雖說是從簡辦,但其實該有的東西,一樣都不能少,
房子有點老,也算不上有多好,巷子也是坑坑窪窪,路燈年久失修,到了晚上,就漆黑一片,
偶爾完好的路燈,也不知道在那裡站了多少年,生命臨近枯槁,光也變得微弱了。
雖說條件差了些,但總體來說,希莞是滿足的,畢竟,這也算是兩個人真正意義上的家了,而且,房東臨走時,家具之類的全都留了下來,由于之前是老人住着,所以房子裡的東西全都上了年紀,一看就是上個世紀才有的東西,除了新添置的冰箱,熱水器這些現代化的東西之外。
兩人連着收拾了好幾天,才将将把房間裡裡外外的地方全都打掃了個幹淨。希莞又新添置了一些新的床上用品以及一些鍋碗瓢盆之類的零碎東西,整個房間一下子就有了生氣。至于其他的,就邊住邊買了。
雖說是在梧桐市,可晚上希莞躺在床上的時候,總感覺好像回到了風陵渡村,一樣熟悉的老舊櫃子,一樣熟悉的大電燈泡,一樣用布簾圍起來的窗戶,還有一樣熟悉的高高的床闆。
希莞依稀記得,小時候自己年紀小,個子矮,每次都要費力的爬到床上去,再翻個身,晃着腿在床上蕩秋千。
希莞的婚事,是在風陵渡村辦的。婚禮的前幾天,希莞跟潘安桐就提早從梧桐市回來了,好提前做些準備。
村裡人都熱心,希莞給附近的鄰裡發東西,說自己回來結婚,大家都為希莞高興,紛紛祝福她。
希莞年輕,雖然小時候總在風陵渡村看别人結婚,但那時候年紀小,看的多半都是熱鬧,看漂亮的新娘子,看漂亮的婚紗,現在,真輪到了她自己,其中的習俗啊之類的,她其實也不算是真正的了解。隻知道是要向鄰裡發一些東西,知會一聲。
索性村裡人都熱心,誰家有了事,就主動幫忙,更何況,芝蘭活着的時候,在鄰裡的眼裡,人善,自然,愛屋及烏,大家也都主動來幫希莞。
這些老人熱心,給希莞說要提前請好廚子,哪個村的廚子做的菜好,哪個村的廚子便宜,還要提前蒸啊,炸啊之類的。燒香要供奉的東西,也要都備好,像桂圓,紅棗,蓮子這些……
菜,米,這些,都要管夠,甯可到時候做得多剩下了,都不能少,因為大家吃得就是一個氣氛,别不夠吃,那多掃興。
希莞聽了她們的意見,專門去鄰村請了一個有名的廚子,做了兩天一晚的大鍋飯。雖然傭金貴些,但人家在附近幾個村裡口碑好,做的飯不賴,誰家有紅白喜事,多半都會找他。
那兩天,希莞家的院子相當熱鬧,附近的鄰裡都來幫忙,婦女們在屋子裡幫着切菜,做糕點,擺果盤,男人們,則架着梯子,在外頭挂彩旗彩燈,貼大喜字……
一家熱鬧,附近的人家也全都熱鬧起來,有住得遠的,跟附近的人是親戚的,專門過來蹭上這麼一碗大鍋飯,沾沾喜氣,有的人家,也大開了院子裡的燈,與不遠處院子的燈火熾熱,人聲鼎沸相映成輝;
這時候,若是希莞去誰家借些東西,保管對方會毫不猶豫的答應,像院子裡支起的大火爐跟大鐵鍋,就是隔壁不遠處的張家奶奶他們借的。
火爐裡的火生得旺,鐵鍋很大,有多大呢,至少能容納下附近街坊鄰居一家好幾口人,幾十戶人家的飯,也還有餘。
每次到了飯點,遠遠近近的人就都拿着鍋碗瓢盆提前來了,三三兩兩地站在一起,談論着希莞,談論着死去的蘭芝,談論着他們眼中倒插門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