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唇槍舌劍。衆人拉開架勢圍繞“濮園議起沸烏台,傳語歐公莫怨猜”這首詩是不是政治怨刺詩,展開了激烈争論。
齊王就着罵戰開始出神,他暗忖:我這算是英雄嗎?算是救了泰山嗎?回府之後,許回會給我好臉嗎?肯定會吧!我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呢。她要是知道我救了她爹,臉色一定很精彩!
當此時也,有人驚慌失措從殿外趕來,打破了喧嚣。
“官家,太學諸生将宮門口……圍住了,他們說,說來為許大人求情。”
官家身體前傾,連忙問:“有多少人?”
“烏央烏央的,總有幾百人。”
趙丞相又問:“誰是領頭的?”
“是上舍生章觀。”
趙丞相聞言,偏頭望了許路明一眼。
倘若他沒記錯的話,這章觀仿佛極為推崇許路明。
熙甯帝勃然大怒,“好哇,許愛卿,你的名聲可真大呀!朕還沒把你怎麼樣呢,就有幾百個太學生為你私闖宮門。真要是處置了你,隻怕要失了民心呐!”
群臣恻然,誰不知道太祖是陳橋兵變,以武将之位造反奪得天下。從此之後,大魏便收攏兵權,提防武官。可沒想到,熙甯帝連文官也忌憚上了。對于臣子來說,這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好事。
許路明撲通一聲,又跪下了,見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他身上,他想要說些什麼。
齊王突然從許路明身後站了出來,他憤慨地說:“父皇,那些書生愚蠢之極,聽風就是雨,不知被誰哄騙到宮門口給朝廷施壓,斷斷不能縱容他們!兒臣以為應當派殿前司的侍衛将他們按住打一頓,歲考記上大過,好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天家威嚴!”
有人替太學生求情,“太學是養士之地,這些太學生深受官家隆恩,得以在京中接受聖人都教誨。自然心憂朝廷,祈盼為國分憂。縱使舉止失于魯莽,到底是出于一片公心,情有可原。齊王何必如此冷酷無情,張口便說書生‘愚蠢’,要打殺了去?”
齊王等的就是這句話。他把頭一仰,傲慢地說:“我說他們‘愚蠢’何曾有錯?他們口口聲聲是來給許大人求情的,可他們此舉這分明是告訴天下人,許大人确實題寫了反詩!我們都知道,此詩乃唐秋眠所著,書上的筆迹是我的,這件事跟許大人沒有半點兒關系,許大人有什麼需要他們求情的?故而,他們明面上是來救許大人的,暗地裡卻懷着龌龊的念頭,是來栽贓許大人的。”
齊王在衆人眼中是個草包,可他畢竟出生于皇家,他知道熙甯帝會為什麼而動怒。所以,他一聽見太學生圍堵宮門就知道不好,無論他們是真心的,還是受人挑撥,此舉都會陷許路明于不義。
他假意請求嚴懲太學生,其實是向熙甯帝表明,這群人不是許路明找來的。同樣,他們的到來也救不了許路明。
齊王希望熙甯帝懷疑背後有人挑唆太學生鬧事,目的就是為了徹底地打擊許路明。
趙丞相聽着齊王一通胡言亂語,竟然覺得很有道理,他躬身道:“官家,縱使這些學子相信許大人的為人,想要聯名作保。可此案還未審理,并無判決,許大人是否有罪也沒有定論,他們此時求情操之過急,于許大人并無好處。更何況他們集結了數百之衆,想必是有人在刻意散布謠言,煽動太學生。伏請官家徹查此事。”
此言一出,許多人出列附議,贊同趙丞相的論斷。
大魏已經提防武将了,要是再為難文官,那靠什麼人來治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