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
屋内的溫馨不過荊州萬千家庭的小小縮影,時間無情流逝,步步逼近書信中所說的七月中旬,災禍突至的時刻。
多日來烏雲團團堆積,整座荊州城籠罩在灰蒙蒙的烏雲之下,風聲喧嚣,似要掀起地面上的萬物,枯枝在空中盤旋,行人被狂風吹得睜不開眼,衣袖獵獵,險些要被吹了去。
自烏雲密布天際起,李萬景就沒睡過好覺,他生怕一覺醒來,荊州城卻淹沒在暴雨中。
比起松一口氣這一個月的準備沒有白費,他更害怕澇災吞沒萬千百姓的性命!
他焦慮地在檐下打轉,頻頻望天,又多次看向山廟大門,終于,在夜幕來臨前,主簿帶着人回到廟中。
“大人,加固的堤壩檢查完畢,河面波濤洶湧,為巡查者的安危,我讓他們先行歸來,命他們于夜間接班時多注意落雨。”
“你也早點回去歇息,備好狀态才好處理之後的難題。”
夜色漸晚,荊州城的人們連續多日未見到太陽,心驚的同時隐隐感激李大人。
要不是李大人力排衆議,帶大家登上高處避難,或許等澇災來臨,他們可能會在澇災中永遠閉目,沒有再次睜眼見到明日朝陽的機會。
相比于靜山等高處避難所深感慶幸的百姓,城中固守己見不挪位的豪族世家們,一日日驚懼地看向日漸濃黑的烏雲,一面默默祈求雨不要太大,一面趕忙收拾族中貴重之物,架車前往靜山。
因為不舍丢棄金銀珠寶,珍珠瑪瑙,绫羅綢緞,便架起長長的車陣,卻在靜山山腳下受阻,不允登山。
他們可以出城,反正官府不再城内辦事,出不出城不過是他們一念之間的事。
可出了城,也逃不出大雨,城外荒野遍地,又沒有能遮雨的好住處,他們做什麼要出城受苦受難?
既然李萬景住在靜山山廟,那一帶多半會是又能躲避澇災,又能遮雨的好去處,他們不貪心,借來一住便好。
想着前不久李萬景苦苦哀求他們出資的可憐姿态,他們如今可是願意花錢,買下靜山避難場地的位置。
山腳下聚集起來衆多車架,發現不能上山後,各族長們讓家仆在山腳下鬧事,不想官兵們早有準備,迅速将其鎮壓。
他們又派人和官兵溝通,說是要見刺史李萬景,不想他們睥睨的姿态惹怒了官兵,雙方的争鬥一觸即發。
有機靈一點的上山給李大人通信,李萬景剛送走主薄,便接到城中豪族世家正在山下鬧事的訊息。
他想了想,還是決定下山見上一面。
等他走到山下,便注意到雙方的氛圍不對,聽在場的小吏說明緣由,他就知道是豪族族長們意識到現在是他們有求于他,壓下了險些爆發的争執。
見李萬景在官兵的簇擁下走到前方,豪族們選了輩分最高的老長老與他交談。
自古孝之一道足以壓垮人,輩分高當然可以當成令箭制約李萬景。
老長老挼着白須:“李大人,我們也是荊州城中的百姓,你不能厚此薄彼,不讓我們上山啊。”
狂風大作,壓倒了一片片茂密的草叢,樹木沙沙作響,雙方在一個非正規的場地中唇槍舌戰。
李萬景斂起近日的疲憊,端起身子:“并非是我要攔下你們,隻不過山上的避難場所,皆是荊州城中的大家一起努力搭起來的,出一份力得一份果,我也不好強趕走他們。”
老長老面上笑呵呵,好似沒有聽出李萬景罵他們不出力還想占便宜,不過看見老長老失手拔下的白須,就能明白他内心并不平靜。
李萬景苦惱片刻,想到一個法子:“要不然你們上山吧,不過不能躍過官府擺的警戒牌,警戒牌往上是避難所,不方便你們越界,但你們上了山,也能避開水患。”
本來聽見可以上山他們還興奮了一下,可聽到後面的話不由得臉色難看起來。
他們要的就是進入避難所,要是不能進去難道還在外面淋雨嗎?!
這和他們出城有什麼差别?
各族長相互對視一眼,眼神交鋒後,在最前面的族長率先開口:“李大人哪裡的話,我們願意出錢,災後修複荊州不是還有要錢的時候嘛,我們可以出資來換進避難場地的機會。”
李萬景沉吟,掃視底下衆人,天色太暗,燈籠裡的燭火又被風拉扯得明明滅滅,他在明暗交接處,悠悠出聲:
“不用災後,我現在就要你們車架上九成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