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父親郁元澍是國/民政/府公費派遣的留學生,1919年到德國柏林軍事學院學習,兩年後同她的母親索菲·威森相識。彼時他們都還年輕,是情窦初開的青年男女。少女迷戀于這個英俊的東/方青年身上儒雅俊秀的氣質;青年則訝異于這個西/方女孩對他熾熱的愛意,慢慢的,他發現自己對她的心思好像也有些不一樣,他對她刻意制造他們邂逅的拙劣伎倆,并不讨厭。
這姑娘不僅生的比一般的西方姑娘更纖巧玲珑,還從不會做出大膽出格的舉動,更多的時候。當然,這個時候的西/方人不會知道所謂的‘發乎情止乎禮’,郁父明白這純粹來自于她的教養。
于是,不可抑制的,他心動了。
可是當時的郁父是一個滿懷熱血的知識分子,國家水深火熱,他知道,他沒有資格談這些兒女情長。于是,他開始有意疏遠這個天真爛漫的姑娘,直到被她流着眼淚堵在他們軍校的門口。
郁父歎了口氣,讓打趣他的德/國朋友們先走,自己領着這德/國姑娘來到了一處人少的巷子。
“郁,你最近為什麼總躲着我?你不喜歡我了嗎?”
“索菲,我是中國人,将來總是要回國的。如果任由這段沒有結果的愛情發展下去,到時候我們該怎麼收場?”
“我帶你見我的家人!現在!我和他們談過了,他們表現得很開明,一定會接納你的!”那時,她年輕的母親緊緊咬着嘴唇,“至于回中國,我和你一起回去!”
“好吧。如果他們不同意,我們早做了斷。”青年本想斥責她的胡鬧,看着她淚眼婆娑的眼睛,無奈答應了。令他深感意外的是,威森家竟然真的會同意。女追男隔層紗,就這樣,兩個一見鐘情的年輕人在交往了一段時間後于1921年成婚,在1922年,迎來了她。
婚後的很多年兩人恩愛依舊,1927年,郁父學成歸國,早已冠上夫姓的索菲·郁盡全力支持丈夫。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郁家在她的外祖父等一衆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下踏上開往中國的輪渡。
郁父是南京人,回國後一家人自然也就在南京生活。他是一位清廉的父母官,又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深受百姓愛戴。郁夫人行事低調,很快就和混血女兒融入了中國的生活,結識了在當地工作的約翰·拉貝先生,聽到熟悉的鄉音尤為讓她感到高興,生活雖然平淡,但也其樂融融。
一切都止于1937年那聲轟在北京城的炮響和後來的那場國/難中。
那年,郁栀15歲。她的父母通過約翰·拉貝先生的關系将她送上了回德國的輪船。
“爸爸媽媽,我不想離開你們,還有拉貝伯伯!我不要回德國!”
“嘉妮,聽話,你已經是長大了。爸爸媽媽相信你會照顧好自己。”她的母親流着淚囑咐她,在乘務長催了一遍又一遍後,拉貝先生和她的父親才狠心将母女兩人的手撥開。
在即将抵達德國時,她在一陣颠簸中磕到了頭,然後就暈了過去。在意識陷入迷蒙前,她看到了一張和母親相似的中年婦人,随後自己落入了一個帶有雪松香的懷抱裡…
“謝謝您,讓我知道了這麼美麗的故事。”郁栀收拾好照片,微笑着貼貼她在德國最親的人。
“路德?”郁栀高興的抱了兄長。
“海因茨?”至于闆着張臭臉的海因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