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淩晨的時候,我們翻進了一棟要拆掉的老樓,在一間落滿灰塵的空屋子裡,擺了一圈鮮花和蠟燭。
“歡迎來到我們的‘末日葬禮’!”
阿億在花和蠟燭中間鋪了兩件舊外套,示意我坐進來。坐下之後,阿億又提議我們躺下來。
我們手牽着手躺下。地闆冰涼,灰塵嗆得我直咳嗽。看着斑駁的屋頂和破洞的窗戶,仿佛真的躺在末日廢墟裡。
我:”該倒計時了。十,九。“
他:”數到零是不是地震就來了?“
我:”八,七,六。“
他:”你說,地震來了,這房子是不是就塌了?“
我:”五,四,三。“
他:”房子塌了砸下來,把咱們兩個砸死了怎麼辦?“
我:”二,一。“
他:”那咱們是不是就永遠在一起了?“
我:“零。”
-
輸入: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輸出:好的,接下來我們來規劃一下兩個人的未來。
-
大三過了一半,我開始規劃畢業後的生活。我問過阿億對未來的打算,他沒有什麼想法。于是我默默把阿億加了進去。
我想象着,畢業以後我們就留在北京,做什麼都行。我從不怕白手起家從底層奮鬥,也不怕空降到陌生的領域從零開始。
那時候的北京,空氣中都是機會的味道。每一天都是新的,種子撒在空氣裡就能發芽。
智能手機剛剛開始普及,每一次更新都像在打開一個新的世界。微信剛上線,朋友圈還沒有廣告,淘寶像一座剛開業的百貨大樓。滴滴打車還總叫不到車,餓了麼的騎手剛開始出現在街頭,掃碼支付也還沒普及。
每一件事都像剛剛發明出來一樣,新鮮、生動、拙樸,卻讓人心動。
那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想要奮鬥的時代。
歌壇影壇神仙打架,小衆導演的作品也能走進電影院,手機裡放的是詞句幹淨的歌。不靠熱搜,不搶流量,也沒有算法推薦。那時候做創作是值得的,說理想也不顯得幼稚。每個人都有話要說,也真的有人願意聽。審美沒被統一,每個人都有一點怪,但都活得很自然。
那是一個讓人想盡情創造的時代。
-
那是一個多麼好的時代啊。你說是不是呢,阿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