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這一天,讓黎芝覺得有些遺憾,但持續下去的結果,也隻不過是熬夜而已。
還是讓心情平複下來,準備睡覺吧。
草房子的牆上,是有獨特的、可開合的“窗戶”存在的。
由于草房子的造型每一座都有微妙的不同,每座草房子上窗戶的大小與數量也不相同。
裝在草房子牆上的窗戶,數量是一扇到四扇不等。
黎芝選擇的草屋裡,有兩扇約為三尺見方的窗戶。
這種窗戶,是以推拉方式開合的。
打開的時候,光線才能照進來。
一旦關閉的話,房間裡就會立刻變黑,光亮仿佛都不存在了。
倒是很适合,那種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喜歡光亮、甚至還要用眼罩之類的東西,把眼睛蓋起來的人。
但是,黎芝并不是那種睡覺時讨厭光線的人。
恰恰相反,她睡覺的時候,需要有一點光線,才會睡得更香。
若是睡在真的沒有光亮的地方,黎芝倒是有可能會不安到難以入睡。
而且,黎芝也不是那種在睡覺的時候,喜歡完全安靜的環境的人。
周圍環境稍稍混入些不強烈的聲音的話,對黎芝來說,也是助眠的。
因為上述原因,所以,即使在睡覺的時候,黎芝也選擇開着窗戶。
反正,這種草房子似乎有驅蟲的效果,即使一直開着窗戶,也沒有看到蟲子進入。
黎芝也就覺得,沒必要特意關上窗戶來防蟲了。
會完全遮住光亮的窗戶,黎芝真的不太喜歡。
因此,在這樣的月光照耀下,屋子裡并不怎麼黑。
準備睡覺、卻拖着不睡的黎芝,望着那兩扇窗戶中透過來的些許光線,發起呆來。
她總覺得,即使是這種草片編織而成的窗戶,也可以改進成京城常見那種窗戶的結構。
不是用草片做成的窗戶扇遮光或是透氣,而是使用木制窗框粘上窗紙的結構擋風的同時透過光線。
這樣一來,在睡覺的時候,應該會更透氣、視野也更好吧?
雖然,黎芝暫時還不知道該怎麼改進就是了。
現在,黎芝隻能在心裡先想想而已。
計劃之類的事情,還什麼都沒有,等偶然萌生靈感的時候,再考慮動手也不遲。
“真是的……草原的夜晚,怎麼這麼黑啊。”雖然沒有聽衆,但黎芝還是不由得自言自語地這麼說道。
如果還住在京城的話,在這個時間,即使沒有月光、是個朔月之日也沒關系,僅憑外面的燈光,都能讓屋子裡變得亮堂堂的。
但現在,能作為照明的事物,卻隻有窗外的月光而已。
這一夜的月色,其實還可以。
之前在外面騎馬的時候,月亮還沒怎麼升起來,就不夠明亮。
在草房子裡面休息的現在,月亮已經升到了半空中,看起來就相當皎潔美麗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草原特别空曠的原因,即使在草房裡透過窗戶看出去,月亮也是顯得格外的巨大。
這樣又圓又大的月亮,好像就是在距離“大輝山”很近的地方升起的一樣。
月亮看上去顯得很宏偉,很有一種壯闊的感覺。
可是,月光明明很美,但此時此刻,黎芝看着月亮的時候,卻總覺得缺了些什麼重要的東西似的。
不應該會這樣的。
來到“大輝山”之後,黎芝的身邊,明明是多了很多她自己雖然從未确定地渴望擁有,但實際上,潛意識裡卻曾經夢寐以求的、有價值的事物。
可為什麼……明明一切都很好,卻感到空虛呢?
黎芝認為,那絕不是因為潔癖的、甚至生活方式很精緻的自己,必須要和自己微微讨厭的動物相處,還要過着粗粝的生活導緻的。
而隻是少了什麼必不可少的東西,導緻的“空虛”與“失落”。
或者更準确點說,與其說是“空虛”,不如說是“缺憾”比較好。
就像原本是存在的、應該在那裡的東西,不見了。
最難過的是,雖然感到低落,但卻不能清楚地抓住導緻低落的原因。
産生這種感情的時候,空虛感也會變得更加強烈的。
黎芝的心情因此感到低落。
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根據黎芝的經驗,心情不開闊的時候,如果找到不開心的原因,梳理開來的話,很快就會變得不那麼難受了。
但是如果想不出來自己為什麼不開心的話,那就會持續不開心下去,随着時間的流逝,也不會有所好轉,很麻煩的。
(我的心情不好,與“月亮”有關嗎?)
黎芝想起自己是在看月光的時候,産生這種“缺憾”與“空虛”的感覺的。
那麼,大概就是和月亮有關吧?有什麼和月亮有關的情感或回憶,導緻了這種低落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