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至日,二氣俱生。
這日淩晨,聖人于南郊圜丘舉行祭天儀式,文武百官随行,祭祀後,一幹人又浩浩蕩蕩前往含元殿參與冬至朝會。
萬國使臣來賀,聖人賜酒宴、賜器物,君臣同樂。
酒宴豐盛,大多數人卻都沒吃好,崔瑄也不例外。
聖人賜宴群臣,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籠絡臣心的政治手段,席上光顧着敬酒賞賜去了,吃東西反倒成了次要。
且今上年紀大了,味覺遲鈍,宮裡的飯食都重調料,崔瑄隻吃了兩口,油鹽就膩歪歪地堵在胃裡,胃口全無。
隻好面對歌舞,索然無味。
日暮歸家路上,又經過風雪中飄搖的沈記青幟,倒是記起了一件事。
先帝末年,景廟之亂後,梁朝戶籍流散嚴重,官府掌控的戶籍僅為昭甯年間半數不足,其中亡逃過半,又數長安最為嚴重,京城内,浮寄流寓不可勝計,極大地影響了賦稅。
以緻今上憂心忡忡,感歎“出租賦者減耗若此,食租賦者豈可仍舊”。
宰相謝琰遂于前些時日提出并推行兩稅法,“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
趁冬至祭天,聖人頒布诏令,大赦天下,其中便包括數萬浮寄人口。
也就是說,沈朝盈的戶口問題可以解決了。
——
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本就是适合休息的時節,朝廷順應天勢,文武百官放假七日,堪比後世“國慶黃金周”,沈朝盈卻要逆天道而行之,趁假期狠撈一筆才是。
冬至節前三後四,都屬于冬至假。
節前好幾天,沈朝盈便将門口“廣告牆”煥新了,挂上了一溜象征團圓的湯圓系列飲食:表裡不一黑芝麻餡、油潤綿軟棗泥餡、粉酥清甜赤豆餡......
雖然這時候還沒有後世湯圓的身影,更沒有冬至節餃子元宵節湯圓的傳統,但反而方便了沈朝盈将兩者節日風俗“張冠李戴”一下。
反正,她糖水鋪,總不能賣餃子吧。
本朝過冬至節,還是走親訪友,吃酒吃馄饨較多。
時人認為,冬至是一年内陰氣最盛之日,吃馄饨,能夠助力陽氣生長。
不過,本朝人個性多灑脫,見了這比小圓子大上一倍不止的“浮元子”,聽說是店主小娘子家鄉的節日吃食,也接受良好地表示要嘗一嘗。
這一嘗就停不下來了,味兒還真不錯!
樊承盛贊:“這芝麻餡的浮元子最好,皮子又白又軟,便如詩中美人面,膚如凝脂,味兒也是。”究竟如何?又香又軟。
對着沈朝盈含笑臉,樊承戛然止住話音,再說下去,那就孟浪了。
羅娘子倒是也有相同的想法,她沒這些身份障礙,給沈朝盈提建議:“味道好,樣子也好,就是這名字不怎樣。”
“羅娘子以為如何?”沈朝盈虛心求教。
“要我說,該改成美人面才是。你看,這一咬開,赤紅的餡心流出來,像不像美人面皮被抓破出的血?”
“......”
這也太驚悚了,沈朝盈心說,您取名功夫還不如我呢。
“這樣好吃的浮元子,小娘子該早些賣才是。一咬流餡,又甜又香!”阿翹給出了最高評價。
“真的?比乳糖圓子還好?”沈朝盈一邊搓湯圓,一邊逗她,“那以後不做乳糖圓子了,那圓子小,搓得眼睛疼。隻賣浮元子。”
阿翹是乳糖圓子的忠實粉絲,面色為難起來,“那,那......這如何能選得出來?”
瞧她牆頭草那樣,沈朝盈“噗嗤”笑了。
不僅單賣各種口味的,對于那些選擇困難想都嘗嘗的客人,沈朝盈也十分貼心地推出了什錦浮元子,一碗裡頭什麼口味都有。
若不喜歡其中某種,提前叮囑一聲就是。
湯圓的生意不錯,也有冬至前一天來定的,想在當天買多一些回去,與從外地歸來過節的家人一同分食品嘗。
沈朝盈想了想:“這圓子皮嫩,煮出來放不久,莫若兒做些生的,客人帶回去,叫家裡庖廚煮了,一樣好吃。”
左右是拿清水煮,煮到水沸圓子浮就好,沒什麼特别的。
那客人自然滿口答應。
有一人開頭,就有其他人效仿。
沈朝盈一貪心,多接了幾單,閑下來算一算,冬至這天竟光搓湯圓去了。
沈朝盈在這一天起了大早,便聽說了聖人在圜丘頒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此時,她這個法盲還沒有把這件事和自己聯系起來。
好在節日當天街上也少人,店裡沒什麼生意,否則還真有些忙不過來,怕是還得雇個搓湯圓的臨時工。
一上午,與阿翹坐在店裡包了有幾百個湯圓,這是定了晌午之前來取的客人的量,午食從隔壁食肆買了兩碗應景的馄饨回來,稍歇了會兒,下午又要搓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