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一句話差點兒把常安眼淚說下來。
絕大多數情況下,常安心寬如海,偶爾有點小性子,但都無傷大雅。久而久之,常安的社交模式更接近“不打不相識,一笑泯恩仇”,有什麼事說開就好。
就連平常在家,常榮凱和王美玲都不把常安當孩子,一家人日子過得相愛相殺,口頭上總要互相嘲諷兩句。什麼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常安家更像鴛鴦火鍋,偶爾平靜祥和,下點兒料就變刺激。
好久沒人和常安說句軟和話了。
“走吧。”李亦清站起身,牽一牽圍巾,像是隔空和常安拉着手,“我們回家。”
常安猛吸鼻子,猛地跳起來追上李亦清,從背後把圍巾纏到人脖子上,十指一圈一圈在李亦清面前掠過,一股淡淡的橘子味落下來。
“口罩手套給你裝書包裡。咦,你今天……”
走出校園幾百米,常安才後知後覺,李亦清今天在校服外套的是一件長款大衣。她先前被美色迷惑雙眼,沒注意到這種款式的外衣不适合騎車。
“我早晨坐公交車來的。”李亦清雙手揣在衣兜裡,像韓國街拍裡的模特。不用等常安說話,李亦清就知道她要問什麼,搶先回答道:“車站離得不遠,要和我一起等車嗎?”
為什麼不呢。
反正常安家就在附近,陪李亦清等車跟下樓散步也沒有區别。
學着李亦清的樣子,常安也把雙手藏進衣兜,然而冬季校服外套和黑色大衣的對比有些慘烈。走十步路,常安就得考慮一次“要不今年去商場逛逛”,罕見思考起穿衣風格來。
常榮凱給常安預備的小金庫終于有了重見光明的迹象。
“就這站,我坐712路回家。嗯,應該不會等太久,最晚十五分鐘一定會……”
最多十五分鐘。
再多,李亦清就該勸常安早點回家了。
“主角,你的手其實是騎車路上冷風吹出來的吧?”
按說,這種程度的皮膚開裂,隻要避免二次創傷,塗上藥很快結痂脫落,新生皮肉早該取而代之。即便不幸留疤,從王美玲那裡随便薅一支護膚品,常安都有底氣幫李亦清恢複到原先的七八成。
怎麼會拖了快一周仍不見好轉。
雙手藏在衣袋裡,熱度源源不斷地向雙手圍攏過來。常安看看李亦清因藏着雙手而微微隆起的衣袋,又看看從遠處悠悠駛來的公交車,心裡突然有了答案。
可惜二線城市地鐵不發達,沒有線路能連通李亦清家和學校,她總要在速度和溫度之間做取舍。
風度都得往後排。
小學時做過的數學應用題經常讓她們替小明求出回家路線的最優解,李亦清求了這麼多年,還是求不到兩全其美的最佳路線。
“712怎麼來得這麼快。”
李亦清沒正面回答,原本輕快的目光逐漸沉下來,像從雲端落入人間。腳踏在實地上,眼神也被墜得沉甸甸。
“嘿嘿,我們運氣好,一來就有車。”
常安笑出一口白牙,跳起來拿肩膀撞向李亦清肩膀,李亦清順勢踉跄兩步,直踉跄到公車門口。
“那我走了?”
李亦清終于舍得把手從口袋裡拿出來,嘴上問着話,手在揮動告别,腳下卻像是生了根,一動不肯動。
常安:“要不,你再等一班?”
得虧眼下不是上下班高峰期,滿車司乘平均年齡大于五十歲,大家都不着急,不然準得有人拉開車窗呵斥她們幾句。
“不了,外面冷。”一旦開了這個頭,再想走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李亦清終于舍得轉身離開,臨走前透過車窗用口型說:“常安,明年見。”
“明年見,李亦清。”
沿着既定線路,公車一趟又一趟駛過,周而複始中,公曆新年如約而至。
“小清,來幫小姨收一下。”
趙家總是很難湊齊三個人,趙萬州夜班回來得晚,趙聆偶爾加班,李亦清也習慣一個人看家了。
夜晚,趙萬州正在回家路上。
比起晚飯,趙家人看重夜宵,趙聆難得在年底早下班一回,一回家就張羅着要給一家人炖雞湯,說是夜裡拿去煮面煮粥都好,又好吃又養生。
李亦清本來正在房間裡閉着眼睛聽英語,見趙聆大包小包地回來,趕緊關掉錄音去幫着放東西,雞肉蔬果在廚房堆了滿滿一桌。
“剩下的放着就行,你繼續學習,小姨不吵你。”說着,趙聆洗了個蘋果給李亦清,“拿去吃,廚房不用你。”
悉悉索索的聲音在廚房響起,沒過多久,飯菜香氣飄過來,纏着李亦清時不時惦記廚房的情況。李亦清畢竟不是隻喝露水的人間仙子,學習的興緻被煙火氣悄然沖淡,她也就不在書桌前耗着,幹脆關掉錄音打掃起房間來。
“小清,來幫咱們家挂一下燈籠,小姨夠不到。”
臨近零點,本該有煙花炸響來昭示新年,奈何城區禁煙花。煙花爆竹沒了銷路,彩燈反倒賺得盆滿缽滿。
趙聆敲響房門時,李亦清正在整理衣櫃,聞言,走出房門,正巧趕上趙萬州到家。